除夕守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末祈愿
除夕守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末祈愿
除夕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夜的重要习俗,指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旧历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既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祈愿,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守岁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旧历新年的到来。在这天晚上,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除夕守岁也叫做“熬年”,是为了消磨时光。除夕过后,12点整时,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庆祝新一年的开始。
守岁夜的时候,人们会点亮蜡烛,或者是燃烧松柏树枝。这些行为都是为了给“阳”来助威的,“阳”在古代人看来是生机和活力的表现,同时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也意味着新的开始与希望。这个从古代很多诗里就能看得出来,范成大的《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就认为除夕夜“烧火盆”就是为了迎接阳气,驱除寒气,所以越热闹烧的越旺越好。
而在守岁的时候,除了会闹腾以外,还会做好饮食准备。古人认为既然是为了助阳,那么每个人都要吃得好,才能更好的助阳。所以每到除夕夜晚的时候,就会煮馄饨,来给守岁的人吃。乾隆年间《河南府志》:“冬至,祀祖先,食馄饨,去阴阳胚胎,包孕浑涵。”这时候吃馄饨就能达到“可益聪明”的效果。
守岁的多重寓意
除夕晚上通宵守夜有好的寓意,主要有2点,其一是期待着新的一年,全家能够平安顺利,吉祥如意,其二,寓意着能把疾病驱走,一家人能够健康平安的意思,当然,还有其他的寓意,但都是一种好的象征。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或者不同的条件下,守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有这样一种说法,年龄大的人守岁,有珍惜时间的意思,相比年轻人来说,日子相对不多,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而年龄小的人守岁,有替父母或家人延长寿命的含义。
除夕与春节的关联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腊月三十,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除夕又叫“大年夜”、“除夕夜”等,除是去处的意思,夕是指夜晚,除夕就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在除夕之前,家家户户就会对家里里里外外进行大扫除,当天要贴春联,挂红灯笼,准备年夜饭,然后进行守岁。这一天家人应该齐聚,老人尚在世的就要回到老人家里,兄弟姐妹和各自的家人都聚在一起,一家人共叙天伦。
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俗称新春、新岁、新禧等。过年是一个过程,也不能单指一天说是过年。在初一之前大家经过各种准备,腊月二十三四就开始“忙年”,到年后元宵节才算是差不多结束。春节这天大家经过了之前的打扫、祭拜、贴春联一系列的准备,守岁到凌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十二点到,大家首先会先放串鞭炮表示庆祝。新年就在爆竹声中来临,这场声音一般会持续一个小时。第二天大家要早起,挨家挨户去拜年,住得近的亲自上门,赶不到的现在也要打个电话进行恭祝。
除夕和春节都是过年,一个是结束,一个是开始,新旧交替里大家虔诚对待,用心去送走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除夕夜的现代体验
这是一个美丽的除夕夜,还没过七点钟远处就传来了噼哩啪啦的爆竹声,让人立刻感到那一阵阵春节的热闹和欢喜之意。过了七点钟,每家的鞭炮陆续点燃了,不一会儿,东家的鞭炮啪啪啪,西家的烟花轰隆隆,北家的小妞点小炮,南家地小娃乐哈哈。大家的心境红似火,气氛十分的热闹。当然我们几个孩子自然也不落后,我们准备了很多的小烟花(就是孩子经常点的小炮)如:手甩烟花、手甩纸包炮、火柴炮、“鱼雷”、“火焰陀螺”、冲天炮、等等。
将近八点时,十炮齐炸,十火(烟花)起飞,我们也开始放了起来。冲天炮一点火就飞上了天,之后就“砰”地一声爆炸,给天空多加了点色彩;“鱼雷”一点燃我们就走得远远的,不一会儿,“哄”的一声把我们吓得惊心肉跳;我们越放越投入,越炸越投入。这时,周围的鞭炮越来越响了,天上的烟花越来越亮了,我们不禁边放边看了。
九点钟时,已经是“百”炮齐响,“百”火(烟花)齐射了,我们已经放完了一半的小烟花,不约而同的停了下来,欣赏着这美丽的夜空,烟花的光明充满了黑暗的夜空,好似白天一样,也犹如几十个小月亮在夜空照耀着,甚至比真的月亮还亮。夜空中,有的烟花像小花的十倍大一样;有的像蘑菇一样;有的像太阳一样;有的像彩带一样;有的像……总之它们形态不一,各种各样,数不胜数。
到了十点钟时,已经变成了“千”炮齐轰,“千”火(烟花)齐发了,我们继续放我们剩下的小烟花,这回我们变成了看看放放,放放看看。天上的烟花变来变去,已经是变化多端了,并且越变越美丽。
十点钟过去了,烟花和爆竹似乎还没有消散,十一点钟过去了,十二点钟过去了,到了零点钟,烟花和爆竹才逐渐散去。此时此刻我们早已放完手中的小烟花,早已分别回家去了。可是我们还是过了一个开心趣味的除夕夜。
我爱春节,我爱这个有意义的除夕夜晚,我爱那些美丽的烟花,我爱我的那些小伙伴们,我爱……祝大家新年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