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三战斗机:从笕桥空战到银杏叶编队
霍克三战斗机:从笕桥空战到银杏叶编队
1937年8月14日,上海笕桥机场上空,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空战正在上演。中国空军第四大队的霍克三战斗机在大队长高志航的率领下,迎战从台湾起飞的日军轰炸机编队。在能见度极差的恶劣天气下,中国飞行员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击落敌机3架(一说6架),而自身无一伤亡。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标志着中国空军在抗日战争中首次取得空战胜利。
这场胜利的主角——霍克三战斗机,是美国寇蒂斯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双翼战斗机。它曾是中国空军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主力机型,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性能:从先进到落后
霍克三战斗机的性能在当时处于世界主流水平。其主要参数如下:
- 尺寸与重量:机长7.7米,翼展9.6米,高3.04米;总重1887千克。
- 动力系统:搭载一台莱特R-1820-F53发动机,最大功率745马力(约555千瓦)。
- 飞行性能:最大平飞速度36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8410米,航程1284千米。
- 武器装备:配备1挺12.7毫米和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可挂载一枚227千克或四枚53千克炸弹。
然而,随着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霍克三战斗机很快显露出其局限性。特别是在1940年9月13日的璧山空战中,面对日本新型的零式战斗机,中国空军的霍克三和苏联援华的伊尔-15、伊尔-16战斗机都显得力不从心。零式战斗机具有更优异的机动性和速度,使得中国空军在空战中遭受重大损失。
淞沪会战:霍克三的高光时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奉命南调参战。第四大队下辖第21、第22、第23三个中队,共装备27架霍克三战斗机。
8月14日的笕桥空战是霍克三战斗机最辉煌的时刻。当天下午,第四大队的飞机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从河南周家口机场飞抵笕桥机场。就在首批第21中队的飞机刚刚降落时,敌机空袭的警报响起。大队长高志航当机立断,命令已降落的飞机立即起飞,还没降落的飞机留在空中,准备迎敌。尽管油量仅够飞行40多分钟,中国飞行员们还是毅然升空,在杭州笕桥上空与日军轰炸机展开了激烈战斗。
大队长高志航首开纪录,击落一架敌机,成为第一个击落敌机的中国飞行员。第21中队中队长李桂丹与僚机柳哲生、王文骅紧密配合,击落一架敌机。第22、23中队也积极寻找、追歼敌机,并取得战果。这次空战历时30分钟,中国空军共击落敌机3架(一说6架),而自身无一伤亡。
历史意义:从笕桥到银杏叶
霍克三战斗机见证了中国空军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尽管其性能在战争后期逐渐落后,但它在中国航空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它不仅是中国空军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装备,更是中国飞行员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
80多年后的今天,当成都上空飘过歼-20隐形战斗机的“银杏叶”编队时,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从笕桥空战的胜利到璧山空战的失利,再到如今的歼-20,中国空军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这片“银杏叶”不仅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辉煌成就,更承载着中国空军从弱到强的历史记忆。
霍克三战斗机的故事告诉我们,武器装备的优劣固然重要,但飞行员的勇气和智慧同样不可或缺。在当今世界,只有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航空技术,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空军。而这段历史,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