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大变脸:从祭祀到全家嗨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大变脸:从祭祀到全家嗨皮

引用
求是理论网
10
来源
1.
http://www.qstheory.cn/20250125/30639ed4b02e4c52a95f9457c5d37644/c.html
2.
http://www.qstheory.cn/20250126/112ba6082b954b81ab81aa6665ab9210/c.html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2/01/content_26042770.htm
4.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1/26/content_30054039.html
5.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314/d5094ca144814999986c5cf3e8fe5f14/c.html
6.
https://www.huadu.gov.cn/zjhd/hdgs/ftrq/content/post_8531947.html
7.
https://www.acabridge.cn/hr/xueshu/202501/t20250127_2653743.s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7%AF%80
9.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314/d3005d4f3ec54309b96e1abe6137d0c3/c.html
10.
https://www.kaifeng.gov.cn/kfsrmzfwz/zwyw/pc/content/content_1866281997672173568.html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记忆的节日,其庆祝方式经历了从古代祭祀到现代娱乐的巨大转变。从先秦时期的年末欢聚,到汉代的驱傩仪式,再到唐宋时期的守岁、逛庙会,直至明清时期的贴春联和丰盛的年夜饭,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过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团圆饭外,还有旅游过年、看电影等多种形式,让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

01

从祭祀到团圆:春节的历史演变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据《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就已经开始用“载”来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的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

秦汉时期,春节的庆祝方式开始从单纯的祭祀转向家庭团聚。据《四民月令》记载,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祭祀祖先、礼敬尊长,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二是拜贺宗亲乡党,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时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

02

传统习俗的演变与创新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从腊八节开始,经过小年、除夕,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形成了一系列连续的庆祝活动。这些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既保留了传统内涵,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特征。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年节的前奏曲。华北歌谣唱得好:“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有一天由于疲劳过度晕倒,幸得一位牧羊女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佛门弟子为此在腊八日熬煮腊八粥,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以示大慈大悲之意。因此腊八粥又名为“佛粥”。当然腊八食粥,并不仅是佛教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粥的食料其实都有民俗寓意,谐音取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合合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的美好。

小年送灶神: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小年,民间有祭灶的习俗。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奉的神灵。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魏晋以后的灶神成为天神监察下界的耳目,它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监视着民间的一举一动。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向神灵献媚是民间信仰的常见表现,不过在灶神祭祀上,表现得更为生动有趣。比如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给灶王爷供灶糖,祈祷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这种黏度极高的糖,不仅粘住了灶神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

扫尘:送走灶王爷后,人们就开始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自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灶神上天起,“俗谓百无禁忌。”平时人们对于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唯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的灶神等送走了,人们得到了任意清扫的机会。清洁屋宇的扫尘虽然是实际的卫生行为,但在古代民众岁时生活中却是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的空间净化活动,具有清洁、净化人居空间的象征意义。

备办年货:腊月二十五到除夕,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从腊八节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包括食物、新衣、春联、年画等。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年画,准备丰盛的年夜饭。除夕夜,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03

现代春节的创新与传承

进入现代社会,春节的庆祝方式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科技的发展为春节增添了新的乐趣,同时也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得以传承。

电子红包: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电子红包成为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祝福方式之一。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给亲朋好友发送红包,既便捷又充满趣味性。

云拜年:在互联网时代,视频聊天工具让远在他乡的人们也能“面对面”拜年。通过视频通话,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距离,传递祝福和问候。

文化旅游: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感受不同地区的春节氛围。无论是北方的冰雪世界,还是南方的温暖阳光,都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绿色春节:环保理念的普及让春节庆祝方式更加绿色低碳。LED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新型庆祝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烟花爆竹,既环保又新颖。

创意手工与烹饪:家庭成员一起制作新年贺卡,融入书法、剪纸等传统技艺,或者举办家庭烹饪大赛,研发特色美食,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科技赋能:智能家居让春节更加便捷舒适,VR技术则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世界各地的美景。这些科技的应用,让春节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

04

春节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春节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春节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自然平衡的美好向往。它不仅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时刻,更是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春节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新的高度认可。春节不仅是一个庆祝新年到来的时刻,更是一个全面而生动地诠释宇宙间和谐共生、新旧更替有序、生活丰俭相宜、个人内心平和、家庭和睦美满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综合载体。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春节的习俗和实践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它既保持着传统的核心理念,又与时俱进;既维系着文化的统一性,又包容多样性;还以其和平友善的特质,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

从古代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的科技庆祝,春节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传统节日里,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