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轰炸南京始末:四个月的空中恐怖
1937年日本轰炸南京始末:四个月的空中恐怖
1937年8月15日,日本航空部队首次对南京实施大规模轰炸,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成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从这一天起至同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夕,这座城市经历了长达四个月的持续空袭,不仅军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平民伤亡更是惨重,整座城市陷入一片废墟之中。
战略轰炸的开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为配合上海战场的军事行动并摧毁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日本航空部队开始对南京实施战略轰炸。8月15日,日军首次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南京,主要目标是明故宫机场、大校场等军事设施,但密集的轰炸也导致大量平民伤亡。
持续升级的空袭
随着战事的发展,日军对南京的轰炸日益频繁且猛烈。8月19日,日军再次对南京发动空袭,重点轰炸了南京兵工厂及中央大学等目标,导致学校建筑严重受损。8月27日,6架日机对南京实施轰炸,引发大火,据记载,此次轰炸导致全市被毁房屋超过500间,平民死伤惨重。
9月19日,日军宣布将对南京进行更猛烈的轰炸,并要求外国使馆撤离。当天,日军即展开大规模空袭,摧毁了多处军事与民用设施。随着轰炸的持续升级,南京全城陷入恐慌,大量平民流离失所。
空袭的规模与破坏
据统计,从1937年8月15日至12月12日,南京共遭受118次空袭,日军投弹1357枚,造成430名市民死亡、528人重伤,1607间房屋全毁。这些数字仅统计了市区和平民伤亡,实际的破坏程度更为严重。持续的轰炸不仅摧毁了大量军事设施,更严重破坏了城市基础设施,导致供水、供电中断,交通瘫痪,整座城市陷入一片废墟之中。
国际社会的反应
面对日军对南京的持续轰炸,国际社会纷纷表达抗议和谴责。美国等国家联合划定“非轰炸区域”,并劝告日本约束其轰炸行为。然而,这些呼吁并未能阻止日军的行动。随着轰炸的持续,美国等第三国一致向日本提出抗议,中国政府也借助国际社会的呼声,促使国际联盟通过决议,谴责日军的暴行。
历史意义与启示
日军对南京的轰炸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其侵略政策的体现。持续四个月的轰炸,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这段历史提醒我们铭记战争的残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它也是研究全面抗战初期远东国际关系的重要案例,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性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