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16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试管婴儿迎来春天?
北京将16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试管婴儿迎来春天?
2023年7月1日起,北京市率先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标志着我国在生育支持政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政策不仅减轻了不孕不育家庭的经济负担,更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政策落地:16项技术纳入医保
根据北京市医保局发布的政策,此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辅助生殖技术包括宫腔内人工授精术、经阴道穿刺取卵术、精子优选处理、体外受精胚胎培养、囊胚培养、胚胎移植术、卵母细胞单精子注射术等16个项目。这些技术涵盖了从基础检查到胚胎移植的全流程,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医保支持。
北京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负责人韩波介绍,这一政策的出台经过了精密测算。《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显示,北京市约有4万对夫妇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服务需求。医保新政实施后,患者在辅助生殖过程中的经济负担将显著减轻。
经济实惠:费用节省近70%
医保新政的实施,让许多不孕不育家庭看到了希望。在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杨晓葵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患者因身体原因无法自然受孕,之前尝试试管婴儿助孕多次失败,每次花费约1万多元。医保报销后,费用节省约70%,这让很多家庭重燃希望。
在广西,政策落地后的首批受益者李先生夫妇,接受胚胎移植手术价格为1500元,扣除自付比例10%部分的150元后,剩余的1350元可以报销70%,最终仅需承担555元,节省了近70%的花费。
社会影响:生育率提升的新希望
医保新政的实施,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激发了生育积极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门诊量达到276347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6%;取卵量达到8159个周期,同比增长19%。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科2023年门诊总量也比2022年增加19%。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手术费用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但辅助生殖过程中的隐性成本仍然不容忽视。例如,患者仍需承担检查、治疗、药物以及身体调理等费用。此外,做试管婴儿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能影响工作收入。
未来展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份陆续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截至2024年9月1日,已有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上海、浙江、江西、青海、吉林、江苏、河北、安徽、海南、福建、河南、陕西、西藏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实施相关政策。
国家医保局表示,将继续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立项和医保支付管理,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共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体现了国家对生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家庭将从中受益,实现生育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