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文脉春秋》揭秘:都江堰背后的治水传奇
央视纪录片《文脉春秋》揭秘:都江堰背后的治水传奇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句古语道出了都江堰对成都平原的深远影响。在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中,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再次成为焦点,其背后蕴含的治水传奇和文化传承令人瞩目。
2300年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修建。这一工程巧妙地利用岷江自然地形与水文条件,实现了无坝引水,解决了灌溉、排沙、防洪及控流等多重问题。
都江堰的核心工程包括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通过漩涡效应减少泥沙淤积;宝瓶口则控制内江进水量,形似瓶颈,兼具引水与调节功能。这一工程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的智慧,更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智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一座“活的水利博物馆”。其“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变水害为水利,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建设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
都江堰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一座“活的水利博物馆”。其“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变水害为水利,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灌溉作用流转上千年不坏,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大面积的土地,恩泽后世。其功能在后世不断发展,如今还兼具旅游、休闲等惠及经济和文化的多重意义。都江堰的宏伟工程屹立不倒,见证了古人的智慧和能力,令后人感到骄傲。
在都江堰市博物馆,馆内展出“磐石有灵——都江堰市精品石刻展”,近百件具有代表性和观赏度的优秀石制文物,涵盖艺术石刻、墓葬石刻和唐代石经三大门类,在这里都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石刻文物历经了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时光,仍然生动活泼,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从不同角度述说着都江堰鲜活传神的精彩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天府文化。
结语
《文脉春秋》以“文脉”为核心,展现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都江堰作为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集文化、美食与美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值得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