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三遗之城的绿色守护者
都江堰:三遗之城的绿色守护者
2024年,四川都江堰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正式启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这项涵盖3.81亿亩林地、1.45亿亩草地和1846万亩湿地的生态资源大调查,不仅是为了摸清“家底”,更是都江堰市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作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项桂冠的“三遗之城”,都江堰市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都江堰水利风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同比增长12.6%,这背后正是都江堰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出的硕果。
生态保护:千年古堰展新颜
都江堰市的生态保护工作,始终围绕着“道法自然”的理念展开。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造林绿化、开展河湖生态修复等措施,都江堰市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承载力。
在岷江之畔,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智慧的结晶,更是一座生态工程的典范。它通过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宝瓶口引水的巧妙设计,实现了无坝引水,解决了灌溉、排沙、防洪等多重问题,使成都平原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三遗之城: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都江堰市的“三遗”身份,不仅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生态智慧的肯定。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展示了古人如何利用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智慧。
在新时代,都江堰市将这份生态智慧融入城市发展规划。AECOM团队为都江堰市量身打造的生态旅游发展方案中,提出了“道法自然,生生不息”的核心理念。通过审慎探索山水田园和谐共生的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都江堰市正努力打造一座掩映于山水森林中的生态之城。
环境治理:一江清水润蜀地
都江堰市的环境治理工作,始终围绕着“一江清水”的目标展开。据统计,都江堰市每年向成都市提供生态环境用水30亿方,在枯水期也达11亿方,保证了不低于60方/秒的生态流量。2023年,都江堰市江安河、走马河、徐堰河、黑石河、养马河5个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要求。
在灌区一体化建设的推动下,都江堰市的生态环境整体提升。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过常态化巡查、涉水项目监管、应急演练等措施,持续升级灌区生态的保障力度。同时,都江堰市还积极推动绿色小水电站建设,打造生态友好、社会和谐、管理规范、经济合理的水电生态。
绿色未来:从“三遗之城”到生态典范
都江堰市的生态保护之路,不仅是为了守护一方绿水青山,更是为了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通过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都江堰市正努力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作为“三遗之城”的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它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这份来自都江堰的绿色答卷,不仅为四川、为中国,更为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