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校园防艾教育新举措,遏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传播
教育部力推校园防艾教育新举措,遏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传播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通知》,推出一系列针对校园防艾教育的新举措,旨在遏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政策创新:多措并举提升防艾教育效果
根据通知要求,此次防艾教育新举措呈现出以下特点: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将防艾教育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创新教育方式:鼓励将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纳入学分课程,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教育。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校配备数量充足的校医,加强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防艾教育的能力。
完善综合干预服务:探索“互联网+综合干预”新模式,扩大艾滋病检测咨询和干预服务范围,帮助学生识别危险行为,掌握预防知识。
营造支持性环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倡导尊重、理解和关爱的社会氛围。
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形势严峻
近年来,青年学生群体的艾滋病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间,全国新报告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病例累计达12397人,其中男性感染者占比高达84.7%,同性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感染者因防范意识薄弱,在面对不安全性行为时未能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此外,网络社交平台交友也成为重要风险因素,部分大学聚集城市中约60%的感染学生有网络交友经历。
高校积极行动:创新防艾教育形式
面对严峻形势,各地高校积极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艾宣传教育活动。
例如,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24年11月至12月期间,组织了“共建无艾校园,拥抱有爱青春”主题宣传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短视频创作大赛、专题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知识游园会和网络知识竞赛等,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与。
科学认知:消除对艾滋病的误解
在推进防艾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纠正一些对艾滋病的错误认知。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而日常社交接触如接吻、共用餐具等几乎不会导致病毒传播。此外,艾滋病病毒在唾液中的含量极低,且唾液中的天然酶类能抑制病毒活性,因此通过唾液传播的风险微乎其微。
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防艾教育支持体系
要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校园内的传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学校要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家庭要关注青少年成长,加强沟通引导;社会各界则应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营造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
此次教育部和卫健委联合推出的校园防艾教育新举措,为加强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多方联动、综合施策,我们有信心能够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校园内的传播,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