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宝:从剧情到历史的探寻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宝:从剧情到历史的探寻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紧张刺激的古装剧中,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剧中人物时常提到“元宝”,这不禁让人好奇:在那个没有支付宝的年代,元宝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像电视剧里那样满大街流通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揭秘元宝背后的历史真相。
开元通宝:唐朝的“硬通货”
说到唐朝的货币,就不得不提开元通宝。这可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宝贝,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开元通宝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是唐代主要且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一般来说,一枚开元通宝重约4克,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更是达到了4.5克至5克的“重量级”。
有趣的是,开元通宝的背面还藏着不少“小心机”。初唐时期的开元通宝背面光溜溜的,什么都没有。到了中唐,钱背开始出现各种纹饰,比如星星、月亮,甚至还有钱局所在地的名字。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防止造假,可以说是古代的“防伪标识”了。
得壹元宝:安史之乱的“见证者”
如果说开元通宝是唐朝的“主流货币”,那么得壹元宝就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得壹元宝是安史之乱期间,叛军首领史思明所铸。据《历代钱谱》记载,得壹元宝“以一当开元钱一百”,相当于现在的“大面额钞票”。
然而,这种钱币的发行时间并不长。史思明后来觉得“得壹”这个数字不太吉利,担心自己的政权长不了,于是又改铸了顺天元宝。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权的不稳定。难怪后人会说“顺天易得,得壹难求”,这不仅是因为得壹元宝存世稀少,更因为它承载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金饼到马蹄金:元宝的演变史
其实,元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一种叫“空首布”的货币,这种货币形状像铲子,可以说是最早的“金属货币”之一。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还出现了“金版”这种黄金货币,形状有瓦形、圆饼形等,可以说是最早的“黄金货币”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汉武帝时期,还铸造了一种形似马蹄的黄金货币,称为“马蹄金”。这种货币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可以说是古代的“大额支付工具”。
元宝的“变形记”
从春秋战国到宋朝,元宝经历了多次“变身”。比如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重量统一为五铢(约4克),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还铸造了“大泉当千”,一枚就能抵一千个小铜钱,可以说是古代的“大额钞票”了。
到了宋朝,货币体系更加复杂。不仅有铜钱、铁钱,还有纸币。宋徽宗时期,更是出现了“御书钱”,即皇帝亲笔题写的货币文字,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
结语:元宝里的历史密码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宝,到开元通宝、得壹元宝,再到战国时期的金版、汉朝的马蹄金,这些货币不仅仅是交易的工具,更凝结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兴衰,甚至记录了那些被遗忘的细节。
所以,当你再看到古装剧中的“元宝”时,不妨想想它背后的故事。也许,它不仅仅是一枚货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