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食药署发布最新海鲜选购与储存指南
台湾食药署发布最新海鲜选购与储存指南
随着气温上升,全球暖化对食物安全的挑战日益严峻。气温变化使食物保存变得更加困难,且未经过烹煮的生食可能带来更高的风险。根据台湾食药署的最新指南,消费者在选购和储存海鲜时需要特别留意以下几点:
如何选购:生态永续与安全并重
台湾食药署推出了详细的海产品选购指南,将各类海鲜分为三类:
建议食用(绿灯):资源量尚称丰富,食用对环境影响较低。例如:海藻、文蛤、台湾蜆、牡蛎、九孔、鲍鱼、凤螺、海蜇皮、樱花虾、锁管、臭肚鱼、飞鱼、乌尾冬、皮刀、剥皮鱼、虱目鱼、星鸡鱼、台湾鲭鱼、竹筴鱼、四破鱼、圆花鲣、巴鲣、正鲣、白带鱼、红魽、红尾圆鲹、烟仔虎、鬼头刀、台湾鲷、养殖乌鱼、养殖淡水鱼、养殖白虾。
斟酌食用(黄灯):数量较少,捕捞管理尚不完善,需要特别留意渔法、渔期及产地。例如:海虾、虾姑、赤尾青虾、三点蟹、花蟹、鸟贼、章鱼、鱿鱼、吻仔鱼、沙丁、肉鱼、白鯧、黑喉、黄锡鯛、黄鳍鯛、红鋮齿鯛、红目鰱、赤鯮、嘉鱲、笛鯛、马头鱼、石狗公、扁鱼、扁花鲣、金线鱼、鳗鱼、秋刀鱼、海鳝、旗鱼、鲔鱼、鲈鱼、养殖石斑、养殖午仔、养殖黑鲷、养殖黄金鯧。进口牡蛎、扇贝、鲍鱼、红蟳、龙虾、鲭鱼、白带鱼、鳕鱼、鲑鱼。
避免食用(红灯):已遭过度捕捞,族群数量难以恢复。例如:鲨鱼、鱼翅、黄鱼、曼波鱼、土魠、黑鲔、野生石斑、野生龙虾、马粪海胆、五爪贝、海马、大法螺、夜光螺、椰子蟹、野生乌鱼/乌鱼子、红皮刀、鹦哥鱼、蝴蝶鱼、盖刺鱼、刺尾鯛、胡椒鯛、龙占、鲸鲨、隆头鹦哥鱼、龙王鯛、魔鬼鱼、圆鳕。
此外,选购时还需关注过敏原标示。根据食药署规定,含有甲壳类、芒果、花生、牛奶/羊奶、蛋、坚果类、芝麻、含麸质之谷物、大豆、鱼类等10类过敏原的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显著标示。特别是甲壳类和花生,这两种过敏原可能导致终身过敏反应。
如何储存:温度管理是关键
海鲜的储存方法直接影响食用安全。根据食药署的建议:
温度管理:细菌在7-60度的温度范围内繁殖最快。因此,海鲜应避免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夏季不超过1小时)。冷藏温度应低于7度,冷冻温度则需达到-18度以下。
复热技巧:剩余的海鲜菜肴在复热时,温度必须达到70度以上,以杀灭大部分微生物。避免多次复热,每次只加热所需分量。
生熟分离:生食和熟食应使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避免交叉污染。生食应在食用前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70度以上。
特别提醒:关注日本福岛食品
近期,台湾全面解除了日本福岛五县(福岛县及茨城、栃木、群马和千叶)的食品输入管制。虽然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讨论,但消费者仍可通过以下方式保障自身安全:
- 关注辐射检测报告:进口商需提供辐射检测证明和产品产地证明。
- 仔细检查产地标示:选择有完整包装、内容物名称及过敏原标示清楚的产品。
- 谨慎选购:对于仍存有安全疑虑的地区产品,可谨慎考虑是否选购。
季节性建议:冬季选购指南
冬季是许多海鲜的产季,以下几种海鲜值得重点关注:
- 白带鱼:洄游鱼类,产季为每年10月至隔年3月,肉质鲜美,适合煎烤炸。
- 鬼头刀:10-12月为产季,无小刺、鱼腥味淡,适合制成鱼排、鱼丸或水饺。
- 乌鱼:冬至前后洄游,乌鱼子被誉为“黑金”,乌鱼膘、胃和肉都是受欢迎的产品。
- 蟳蟹:9-12月为盛产期,万里蟹尤其受欢迎。
选购时,建议优先选择当季食材,不仅口感更佳,也更符合生态永续的原则。
通过遵循以上选购和储存指南,消费者不仅能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能确保饮食安全,为保护海洋生态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