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习俗大揭秘:从驱邪到团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习俗大揭秘:从驱邪到团圆

引用
大河网
5
来源
1.
https://4g.dahe.cn/theory/202402231717367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412/07/content_30033433.html
3.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314/d5094ca144814999986c5cf3e8fe5f14/c.html
4.
https://www.acabridge.cn/hr/xueshu/202501/t20250127_2653743.s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7%AF%80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每年都在神州大地上如期上演。从上古时期的岁首祭祀,到如今全球华人共庆的盛大节日,春节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个节日为何能延续三千年而不衰?它的习俗又是如何从驱邪攘灾演变为团圆欢庆的呢?让我们一起探寻春节背后的故事。

01

从岁首祭祀到皇家庆典:春节的早期面貌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活动。早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用“载”来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

秦汉时期,春节开始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变为国家庆典。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年节从此固定下来。在朝廷的影响下,汉代民间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首先,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汉代正日礼仪的主要内容。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其次,拜贺宗亲乡党。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02

从传统到现代:春节习俗的演变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时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03

现代春节: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文化与时俱进,屡屡出新意。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人有“单位”,不再作为孤零零的个体存在。单位是大家的另一个家,婚丧嫁娶,无所不管,包括春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城里人所经历的春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打记事起,春节就与“祭灶”“守岁”“祭祖”等习俗无缘。许多部队大院,最常见的过年方式是“团拜会”,大年初一,大家各自从家里出来,到礼堂或会议室集合,领导讲话,送上新春祝福,大家互致节日问候,文工团献上拿手节目。春节“团拜”最早流行于明清时期官僚阶层,也就是古代的公务员,大家在异地为官,春节无法返乡,于是同乡或同年于春节自发聚会庆贺。新中国成立后,新春“团拜”之风尤盛。单位在新中国的春节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带有鲜明的单位特征,于是,工人有工人的春节,农民有农民的春节,牧民有牧民的春节。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春节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网络拜年、视频通话让远在他乡的亲人也能“面对面”交流;电子红包取代了传统的压岁钱;旅游过年成为新的时尚选择。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春节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

04

春节文化的永恒价值

春节文化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化,千百年来备受国人珍惜。古人云“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同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最佳方式就是摧毁其原有的文化。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因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春节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我们可以吸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

春节文化有两大核心:一是敬祖,二是祈福。敬祖的本质是寻找情感和文化上的“锚定物”,你之所以与这群人关系亲密,与那群人关系疏离,均由“祖”这个锚定物来决定。失去了锚定物,就会失去人生方向,陷入痛苦和迷惘,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曾写过一本小说《根》,反映美国黑人失去“祖先”的痛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也曾诞生过“寻根文学”,都是在寻找这样的锚定物。如果所敬之祖是血缘上的共祖,就会产生血缘层面的认同,表现在春节习俗上,就是“走亲戚”。如果所敬之祖是文化层面的祖先,就会产生文化认同,其表现就是“过大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我国有56个民族,在血缘上具有多元性,但在文化上具有统一性,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基础。

春节文化的第二个核心是祈福。这里的“福”不能单纯理解为“幸福”,是指所有美好事物的集合。人活着目的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这是需求,更是动力。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做到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因为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从驱邪到团圆,从祭祀到欢庆,春节的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其文化内涵却始终如一。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更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与情感寄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春节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凝聚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