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生态保护再创佳绩!332种鸟类在此安家
衡水湖生态保护再创佳绩!332种鸟类在此安家
近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经过持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湖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衡水湖不仅是一颗璀璨的“东亚蓝宝石”,更成为332种鸟类的安居之所,其中包括2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6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这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见证了衡水湖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
生态修复:为候鸟打造安居之所
衡水湖是许多珍稀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近年来,湖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为鸟类营造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据统计,湖区鸟类种类已从286种增至332种,增长幅度达16%。其中,青头潜鸭、震旦鸦雀、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每年都会来此栖息、育雏,成为湖区的“常客”。
为了改善湖区生态环境,衡水市滨湖新区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水体治理、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工作。通过生态补水、生态清淤、沉水植物种植、生态浮岛建设等措施,湖区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衡水湖先后实施3次引水工作,引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湖区水位和水质。
污染治理:守护一湖碧水
为了保护衡水湖这颗“蓝宝石”,衡水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湖区周边的“湖中村”整体搬迁,近湖的企业饭店或关停或迁移,各类污水排放口也被封堵取缔。同时,衡水市还出台了《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法规文件,为衡水湖的保护和管控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节水优先:破解地下水超采难题
衡水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锅底”,地下水超采问题一度十分严峻。为此,衡水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农业灌溉水源置换46.98万亩,发展喷灌、微灌和高标准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5.5万亩,稳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同时,衡水市还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23年成为全省首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全覆盖的地级市。
未来展望:打造京津冀生态明珠
随着衡水湖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这颗“京津冀最美湿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24年,衡水湖旅游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名片越擦越亮。未来,衡水湖将继续发挥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生态支撑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衡水湖的生态保护成就,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生态治理经验。让我们共同期待,衡水湖这颗“蓝宝石”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