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岛:一座被誉为“长寿之乡”的海岛
福建东山岛:一座被誉为“长寿之乡”的海岛
福建漳州东山岛是一座被誉为“长寿之乡”的海岛,这里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迹命名到民间习俗,从传统歌谣到孝道文化,东山岛的长寿文化无处不在,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魅力。
俗话说:“要想身体好,请来东山岛”。俗话又说“如果想长寿,东山走透透!”
福建漳州东山岛是一座绿色海岛,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良好的生态环境、绝佳的饮食条件,和浓厚的敬老爱氛围,造就了争创“长寿之乡”的良好条件,目前全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18.53%,其中百岁老人41名,百岁老人占比达18.49人/10万人,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而东山岛的“长寿文化”更是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
东山岛上的长寿文化无处不在,如今岛上还留存不少以“寿”字命名的古迹,传说岛上樟塘镇南山村的村名是取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而广大乡村遗留的祠堂也有以“寿”命名的,如西埔镇坑内村“林氏宗祠”,堂号为“寿思堂”。而具有消食、祛风、健脾、益胃等功效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金枣”也是为东山晚清时期百年老店铺“寿全堂”研制。
在东山的传统歌谣里,就有不少蕴含长寿美好祝愿的的唱词,特别是岛民们习惯用“一百二十岁”来象征长寿。东山人在一首哄婴儿的歌谣里唱到:“好育和好饲,食百二”(好生又好养,活到一百二十岁)。
“好育和好饲,食百二”
元宵节跨火堆时,岛民们会念一句:“迒火过,百二岁”。新人结婚时夹“十二碗”时所唱的《十二碗歌》里说:“三碗猪肝,好马连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还有《缝被角》里有“拿起被角,夫妻和顺享荣华;子孙富贵添福寿,生子生孙会做官”的句子。而佛家子弟的《化缘歌》里也唱到“善男善女来喜舍,福如东海寿如山。”每到神明的诞辰日,岛民们会置备面粉做的“寿桃”“寿面”作为供品,可见,长寿文化深深地融入东山人的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
“迒火过,百二岁”
东山岛民们对自然的崇拜也时常体现着对长寿的追崇。榕树四季常青,生命力旺盛,寿命悠长,须根下垂远望如老者长髯,黄道周在《榕颂》中写道:“瑰状奇骋,虬髯麟鬣,倒生垂根,如千岁人。”东山人视老榕树为“木中寿星”,敬称其为“榕公榕妈”并侍奉香火,祈祷阖家平安,延年益寿。所以有一首闽南语歌唱得好:“我一定要榕公(成功)”(仅供娱乐)
“榕公榕妈享香火”
古书《抱朴子·对俗篇》云:“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龟自古以来被奉为“四灵兽”之一,被人们视作长寿和辟邪的象征。
“龟鹤延年”
东山岛上有崇龟习俗,在东山传统民间游艺表演《海底反》中,双手持流星锤的龟将军是最吸睛的主角之一。过去岛上已婚妇女有一种叫“龟鬃”的发式,即把自己的头发在头后部盘成包状,用雕刻有吉祥图案的椰壳套住用银针串紧,因状如龟壳而得名。遇到传统节日或祭拜天公等喜事庆典,东山人经常制作一种俗称“红龟”的红色吉祥粿品,它状如龟背图案,内有花生馅、豆沙或芝麻馅料,亲朋好友互送品尝。
红龟粿的诞生
在以前,岛上的长辈们为孩子起名时常会带个“龟”字,如“阿龟”“大龟”“细龟”“丑龟”“傻龟”等,以祝福其健康成长、长命百岁。所以那个时候,当你遇到玉树临风潇洒倜傥的本地帅哥时,他可能就叫“某龟”。
在下丑龟!
每年正月十五至十八,东山关帝庙还有“跋龟”的活动,人们来庙里焚香祷告,祈求关帝满足自己心愿,尔后把香插进香炉,用供桌上的“杯筊”来“跋杯”,跋到“阴阳杯”即意味着关帝答应帮忙完成心愿,即可取走米龟、面龟、面线龟、发糕龟等“龟”,分享给心愿的受惠者或全家人。
跋杯”(掷杯筊)图解
东山岛自古盛产寿星。很早就有寿星的记载,《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详细记载了多位“寿星”的事迹:生于清嘉庆年间的铜钵人林选,耄耋之年还能读书写字,且还能拄着拐杖去县城通宵达旦地看戏,活到了一百零三岁;生于清道光年间的康美村人林王氏,年近百岁仍可日行三十里而没有一丝疲倦的样子,做针线活不用别人帮忙,活到了九十九岁;樟塘村人张阿貌自幼习武,在抗战时期还以一百零一岁高龄在城区游艺会上表演武术激励青年人保家卫国,被党政长官赠予“老当益壮”的匾额。
“老当益壮”张阿貌
当然不止这些,还有明嘉靖年间出生活到一百岁的康美人杨大村妻某氏、生于清乾隆年间活到九十八岁的山后村人朱琼藻、生于清嘉庆年间活到一百岁的铜陵人黄高碑和活到一百岁的铜陵人陈孙氏等……东山寿星的例子不胜枚举,故《东山县志》民国稿本作者在书中感叹:“东山年登九十以上者,冠带者颇多,惟年远代湮,其资历或无从稽考,或仅载其姓名,姑从阙略,不无遗憾。”
东山县还有敬老爱老的礼制,据《铜山志》载:早在明代初年,铜山城就根据朝廷指令实行养老敬老活动:“民年七十以上,许一丁侍养,免杂泛差徭。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贫无产业者,八十以上,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二疋,絮一斤。”就是说,在七十岁以上的百姓,朝廷都会根据相应的表现给予免除徭役的待遇或赐予米、肉、酒、布帛、棉絮等物品,而且赠送这些物品的方法十分谦躬,即“委敦笃秀才,按月诣门礼送本所民”,就是委托敦厚笃实的秀才,按月亲自上门礼貌地送达给本所老人。”
敦厚笃实秀才敬老
《说文解字》云:善事父母者为孝。东山人历来崇尚孝行,岛上许多祠堂以“孝”字为名或者挂有关于“孝”的牌匾。例如前楼村涂楼自然村有一座名为“孝思堂”的祖祠,康美镇钱岗村的孙氏家庙大厅匾书有“崇孝堂”三字,西埔镇旧山后的朱氏家庙悬挂有“忠孝宗芳”的牌匾等。
山后村朱氏家庙门口的“忠孝廉节”
清代陈振藻《铜山志》中收录了两位被奉入“孝友祠”祭祀的东山孝子事迹,一个是“事母至孝”“抚孤侄如子”“钱帛不入私室”的武守为,一个是“事母至孝”“割股为糜以进母病”的陈应典。《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说:“东山风俗淳厚,素称“海滨邹鲁”,数百年来孝行可风者,代不乏人。”书中收录的有名有姓的孝行事迹就有14人。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湖塘孝子”蔡保祯和“西笼孝子”余乔烈。光绪版和民国版《诏安县志》里说:“孝行二人:余乔烈、蔡保祯”。蔡保祯是明代东山湖塘村曾任浙江省淳安县令的蔡方平的儿子,他在父亲去世后,蓄发留须为父守孝3年;守孝期满后觉得孝道未尽又守孝三年。在这期间,蔡保祯每天早晚来父亲目前拜见,时常在父亲墓前徘徊惆怅地望着,心有余悲。后来他与弟弟们一起为父亲建造了“永慕堂”。他的孝行闻名全国,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祯皇帝钦赠蔡保祯“钦旌孝子”“孝重闽山”的称号,敕封“永慕堂”为“孝子祠”。
“钦旌孝子”蔡保祯
余乔烈是蔡方平辞官返乡多年后雇佣的仆人。康熙年版《诏安县志·人物志·孝行》载,余乔烈靠当仆人的工钱赡养母亲,母亲一百来岁牙齿脱落吃不了的食物,他自己也不忍食用。母亲病了,他辛劳到衣不解带地服侍,即使盛夏也不敢去洗澡。母亲去世后,他过度悲伤而瘦弱不堪,露宿在母亲墓旁守孝三年。三年守孝期到了后,他对母亲的思念还一如既往,连乡里的缙绅大夫都对其孝行敬佩有加。蔡保祯进京面圣时将余乔烈的孝道一起面奏,万历皇帝钦赐余乔烈为“西笼孝子”。
“西笼孝子”侍奉母亲
东山岛先贤,明末武英殿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黄道周更以“孝”闻名。《漳浦县志》载:黄道周“自幼以忠孝为分内事,出则言朝,入则守墓。讲学著书,无他嗜好。”黄道周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为父亲去世而极度悲痛愤郁闷,写下《续骚》,当时的漳浦县令黄应举读完也落泪并说:“余亦幼孤,而黄子如此者,其才全也,其感人也深矣。”后来他为父亲守孝三年,由于只顾着读书,家境困窘,每日只能到市上购买几升米来度日,他为自己未能尽全孝道,让老母亲每日为三餐发愁而感到伤心不已。清代庄起俦《黄道周年谱》记载:四十一岁时,黄道周将父亲改葬到漳浦北山。他亲自负土、立碑,书写墓志铭时一字一拜,并在父亲的坟墓旁即盖房子居住,以建墓、守墓、怀墓来表达对父亲的追思。四十二岁时,他母亲去世了,黄道周五天不吃不喝,从此不处理外面事务,不与达官贵人见面,不参加宴会也不作诗词文章。
黄道周在身体力行尽孝的同时,还不遗余力传播孝道文化。黄道周一直主张以孝道治天下,当时崇祯皇帝最倚重的宠臣杨嗣昌,父母去世应该丁忧守制,而崇祯却将其“夺情”起复。黄道周指杨嗣昌不守孝道,也因此被打了八十棍并入狱。《黄道周年谱》载:“先生既以清苦闻天下,诸狱卒皆不敢有望,于先生惟日奉纸札丐先生书。”当时的狱卒也知道黄道周清贫,但是字好,于是每天请他写字,黄道周也不推辞。“先生时为书《孝经》,以当役钱。凡手书《孝经》一百二十本,皆以狱卒持去。他在狱中待了约15个月,平均每月要抄写近10部内容相同《孝经》。
黄道周狱中抄写《孝经》
长寿文化滋养下的东山人敬老爱老,涌现出一大批敬老爱老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一直以来,东山县不断发挥生态及人文优势,加大弘扬、发展长寿文化力度,例如铜陵镇岵嵝山的后山上开辟233级的“寿梯”,并立下“寿梯碑”纪念;陈城镇陈城村每逢重阳节举行别“百老宴”,给全村老人发寿饼、红桔、饮料、红包等“四色”;湖塘村设立百米孝道文化墙,编辑《蔡葆祯与孝德文化》系列丛书,坚持开展每年一度的“孝子”评选表彰活动……东山岛的长寿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填充进新的内容。
岵嵝山九九寿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