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杜甫笔下的“夕阳西下”:从《月夜忆舍弟》到“月是故乡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杜甫笔下的“夕阳西下”:从《月夜忆舍弟》到“月是故乡明”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87643463_121911505
2.
https://zhidao.baidu.com/index/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20A00J6A00
4.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3186095/
5.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ixiangshi/210489.html
6.
https://afterschool.com.hk/blog/527-dse-%E4%B8%AD%E6%96%87-%E5%A4%A9%E6%B7%A8%E6%B2%99%E7%A7%8B%E6%80%9D/
7.
https://www.cngwzj.com/pygushi/TangDai/15581/
8.
https://m.qidian.com/ask/qhvfoxapeos
9.
https://m.qidian.com/ask/qvxnjamskbp
10.
http://www.jsprjf.com/shiwen-1-23.html
1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17/00/20540181_1126389722.shtml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夕阳西下”的字眼,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一意象,杜甫巧妙地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融为一体,展现了“夕阳西下”所蕴含的深沉情感。

01

《月夜忆舍弟》:战乱中的思乡曲

《月夜忆舍弟》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当时杜甫因避战乱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杜甫本人也饱受颠沛之苦,与多位兄弟失去联系。诗中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秋夜的景象: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孤独的雁鸣划破秋夜的寂静。这种荒凉、凄清的气氛,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露从今夜白”点明了时间——白露节气,而“月是故乡明”则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诗人笔下,月亮在故乡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明亮和美丽,这种对比和强调更凸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无尽怀念。

02

“夕阳西下”的原始含义

虽然“夕阳西下”并非直接出现在《月夜忆舍弟》中,但“月是故乡明”这一意象与“夕阳西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进而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在古代诗词中,“夕阳西下”往往与离别、思乡、人生暮年等主题相关联。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景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杜甫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夕阳西下”,但通过“月是故乡明”的意象,同样传达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安危的担忧。

03

“夕阳西下”的后世演变

“夕阳西下”这一意象在后世被广泛应用,最著名的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中,马致远将“夕阳西下”与游子的思乡之情完美融合。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营造深秋凋零的氛围,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形成对比,最后以“夕阳西下”点明时间流逝,将游子的思乡之愁推向极致。

04

杜甫与“夕阳西下”的文化内涵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夕阳西下”,但通过“月是故乡明”的意象,展现了这一自然景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他的诗歌创作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背景下,杜甫的诗作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夕阳西下”这一意象,无论是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还是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通过解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夕阳西下”这一成语的原始含义,更能体会到它背后蕴含的深沉情感和文化价值。在当今这个依然不乏冲突与分离的世界里,这份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跨越千年,依旧触动人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