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凭什么成为最幸福城市?
南京凭什么成为最幸福城市?
2024年12月,最新发布的《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南京首次登顶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这份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评估,涵盖13个具体指标,通过客观量化分析得出结果。数据来源包括国家及地方统计局、统计公报等公开渠道,并采用“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化方法处理原始数据以消除量纲差异。
经济实力:高质量发展为幸福奠基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其经济实力是支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基础。2024年,南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500.81亿元,同比增长4.5%。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831.06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8.75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占比达66.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南京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亮眼。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5.6%、29.2%、10.7%。这些数据背后,是南京近年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果。
生态环境:绿色宜居提升生活品质
生态环境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南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持续发力,2024年环境质量“成绩单”令人瞩目。全市PM2.5浓度28.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个百分点,为南京都市圈城市最优,连续5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85.8%,同比增加15个优良天。水环境治理方面,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6年保持100%,城市水体消劣提质省级监测达标率近90%。
南京还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9家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江宁新济洲、浦口老山等5个“生态岛”试验区入围省试点项目。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公共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完善的公共设施配套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重要保障。2024年,南京市政府投资计划安排A类项目232个,年度计划投资515.52亿元,重点投向综合交通、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领域。
在交通方面,南京加快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推进北沿江铁路、宁淮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在提速,5号线、6号线、7号线、9号线一期等项目稳步推进。此外,建宁西路、仙新路、龙潭过江通道等跨江通道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格局。
生态环保方面,南京持续推进公园景区改造提升,实施中山陵、幕燕、红山森林动物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同时,加强水环境治理,推进玄武湖水域、内外秦淮河流域等生态修复工程,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民生改善方面,南京着力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布局,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市儿童医院河西院区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教育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晓庄学院方山校区、市电化教育馆等项目有序推进。此外,南京还注重提升城市安居水平,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人防工程,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文化魅力:千年古都焕发新时代活力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南京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让千年古都焕发新时代活力。
南京博物院、江苏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定期举办各类展览,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熙南里、颐和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经过保护性开发,成为展现南京文化魅力的新地标。此外,南京还积极发展夜间经济,百家湖1912、长江大桥夜景等成为市民夜生活的热门去处。
幸福南京: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南京的幸福感不仅体现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上,更体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莫愁湖公园,市民们享受着冬日的静谧美好,大爷大妈们在湖边悠闲地散步、跳舞,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玩耍。在中山码头,市民们乘坐轮渡欣赏江景,感受长江的壮阔。在先锋书店,读者们静静阅读,享受知识的滋养。在街头巷尾,鸭血粉丝汤、小笼包等特色美食香气四溢,让味蕾感受南京的味道。
南京的幸福感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江豚种群数量从2022年的62头增长到2024年的65头。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内,占全球区域种群数量1%标准的水禽数量从2019年的3种上升到2024年的6种。这些生态改善的成果,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南京的幸福感,源于其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更源于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未来,南京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市民的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