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特大城市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超大特大城市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近年来,中国的超大特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城市不仅自身经济繁荣,还通过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然而,随着超大特大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也出现了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虹吸”现象,导致部分中小城市出现萎缩。因此,如何平衡超大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家建议,应规划建设多圈层结构的都市圈,形成多中心并存、多组团分工协作的格局,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超大特大城市的核心功能带动
超大特大城市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集聚能力,往往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例如,上海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则成立了医学科学院等重大载体。这些城市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
都市圈建设:同城化的实践
都市圈建设是超大特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以青岛都市圈为例,该都市圈以青岛为中心城市,覆盖青岛、潍坊、日照、烟台4市16县(区),是山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一极。获批一年多以来,青岛都市圈正抢抓“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加速“破圈”协同。
潍烟高铁开通进入倒计时,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集聚上下游企业超600家、打响“山东海工”品牌,各市签署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协议、开设“青岛都市圈城市专区”、协同推进162项“跨省通办”事项及321项“全省通办”事项落地……青岛都市圈“同城化”的脚步愈发深入,努力向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服务同城、生态同治的方向进行着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探索。
区域合作:结对联动的新模式
成都探索推动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路径,8个联动合作区域从产业协同、资源下沉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例如,成都高新区联合成都市都江堰市、大邑县,向长三角地区学生展示成都发展机遇,发布一批青年人才岗位清单。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8月,成都市启动区(市)县跨区域结对联动建设行动,形成8个联动合作区域,从产业协同、资源下沉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区域联动合作,是成都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推动区域高质量均衡发展、做大做强“成渝双圈”极核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成都内部组起“CP”,8组“CP”具体是: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与邛崃市,成都高新区与大邑县,锦江区、成都高新区与都江堰市,青羊区与崇州市,金牛区与彭州市,武侯区与金堂县,成华区与蒲江县,双流区、成都东部新区与简阳市结对联动。
今年8月举行的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百花科幻论坛暨成都电影产业专场推介会上,成都高新区与大邑县、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签约共建“数字影视文旅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将聚焦影视剧及短剧拍摄基地、AI剧本创作孵化、AI微短剧创制等展开合作。在青崇航空产业园,针对结对合作项目的供地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去年末,总投资35亿元的中发天信航空发动机生产测试项目在青羊区、崇州市两地同时落地。中发天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的制造部分用地需求大,且对厂房周边环境有一定特殊要求。”青羊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青羊区最早接触该项目,但由于用地问题,在洽谈过程中碰到一些瓶颈,“崇州加入‘谈判桌’后,加速了项目落地。”
政策导向与未来展望
“十四五”规划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正在通过核心功能带动、都市圈建设、区域合作等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这种多中心、多组团的发展格局,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也提高了城市的服务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