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第一!第一!
南昌,第一!第一!
2023年,南昌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良天数比率高达92.3%,主要指标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均排名第一,实现了历史最好成绩。这一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南昌市不断创新治污模式、持续发力的结果。
2023年,南昌优良天数比率实现历史最好成绩,达92.3%,主要指标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均排名第一。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治污模式的不断创新。
近年来,南昌市紧紧围绕空气质量改善这一目标,依托大气污染防治平战结合作战指挥体系,从机制建设、污染减排、科技支撑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平战结合"打出大气污染治理"组合拳"
2023年,南昌市创新建立了"平战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按照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状况,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分为"平时减排、战时管控、修养提升"三个时期,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实行差异化管理。
据介绍,在日AQI指数小于95的常态期,南昌市以平时规范管理,帮扶企业做好VOCs 和 NOx减排,大力推动全市涉气企业绩效分级工作,夯实减排管控基础。在日AQI指数达到95及以上的预警期,南昌市按照战时管控,通过"削峰降频" 提前介入,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确保实现"削峰保良;在污染季以外空气质量连续优良时期,南昌市聚焦夏季臭氧、秋冬季PM2.5污染特点,提前谋划部署阶段工作重点,开展形势研判、污染复盘、反弹预警、精细管控,推动大气污染源清单、臭氧污染来源解析、颗粒物污染组分研究成果转化。
提前2年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
污染减排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和基础,2023年,南昌对全市700余家涉气企业开展大气污染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动态更新全市范围内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放清单台账,描绘"高分辨率的污染源作战地图",明确重点管控区域。
同时,结合南昌市实际,制定完善《南昌市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及应急减排措施技术指南》,指导企业按照不同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等级,实行差异化减排措施。经市级核算,"十四五"以来,南昌累计减排氮氧化物6746吨,挥发性有机物2075吨,提前2年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
"2023年,南昌谋划实施重点工程减排项目34个,总投资达3.25亿元,同步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300万元。南昌工业排放大型企业方大特钢共实施了88个超低排放改造重点项目,现已完成64个,预计今年将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目标。"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陈坤琨表示。
在省内率先完成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建设
近年来,南昌持续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科技监管体系已初具规模。"我们通过建设乡镇站、空气微站,构建了由重点区域135套空气站点组成的监测网络,在省内率先完成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建设。目前,5个交通污染监测站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在线监测、用电监控覆盖全市182家重点涉气企业,111个出土工地视频监控接入城管运管服平台,113套露天焚烧视频监控覆盖1/3以上的市域面积。"陈坤琨说。
同时,定期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来源解析,明晰大气污染来源和治理攻坚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市县两级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引入第三方大气管控团队,实现重点县区全覆盖。2024年,南昌将继续加大对大气基础监测和分析能力建设的投入,推动7个中心城区挥发性有机物及颗粒物组分站建设,逐步构建大气颗粒物和光化学成因分析监测网,出台大气驻场服务团队建设规范指导意见,提高大气预测预报精准水平和精细管控能力。
在全省率先开展黑烟车电子抓拍执法
当前,移动源污染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南昌以加强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过程监管为工作重点,围绕车辆、机械达标排放,推进移动源污染协同治理。
在具体工作中,市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中心全面加强排放检验机构监督管理,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公安交管部门对全市机动车检验机构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在全省率先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检测能力考核,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记分及分级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依法依规查处。
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黑烟车电子抓拍执法,定期公示黑烟车抓拍情况,及时移送公安交管部门处罚,并建立完善路检路查和入户抽测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检查柴油货车尾气排放达标情况,督促车辆所有人加强车辆维护。
此外,不断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管控力度,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加大对施工工地、工业企业、物流园区等场所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抽测力度。
通过常态化开展在用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和黑烟车抓拍,南昌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达标率分别从2020年的94.9%、65.1%提升到2023年的99.8%、98.9%。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