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老城厢:豫园的历史文化之旅
探寻上海老城厢:豫园的历史文化之旅
豫园,这座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的古典园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不仅是上海最负盛名的五大古典园林之一,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豫园,探寻这座园林背后的故事。
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豫园的原主人潘允端在建造这座园林时,赋予了它“豫”字,这个字寓意着“平安”和“安泰”,内含“愉悦老亲”之意。自建成以来,豫园便以其精致的设计和丰富的园林建筑著称,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背景闻名。
园林建筑:精妙绝伦的江南园林典范
豫园的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园内分布着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华堂、内园六大景区,每一处的亭台楼阁都展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独特风貌。
三穗堂:官运亨通的象征
三穗堂建于1760年,堂高9米,五开间,华丽宽敞。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塑像左为拿着长矛的张飞,右为手持大刀的严颜。厅堂正门的隔扇裙板上雕刻着稻麦、玉米、高粱、瓜果等图案,回廊四周有8幅精美的泥塑漏窗。三穗堂的正上方高悬“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匾额,体现了园主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万花楼:花神阁遗址的重建
万花楼原为明代花神阁遗址,现存主体建筑为1843年(清道光年间)重建。楼两层,精雕细镂,造型美观。四周多回廊曲槛,三步一折,五步一弯,廊旁的白色粉墙边依墙缀以石峰,栽植翠竹。回廊围栏雕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的“暗八仙”,即八仙手中所持的八种法器:宝剑、葫芦、芭蕉扇、宝笛、檀板、荷花、鱼鼓、花篮;两宜轩东侧的“渔樵耕读”塑雕,楼下四角有梅兰竹菊图案泥塑漏窗。楼前栽有古树两株,右侧的银杏树高达14米,相传为潘允端的父亲潘恩种植,历400多年;而左侧的广玉兰,虽不如银杏那般历史悠久,但广玉兰树龄,100多年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楼南面的湖石假山,更是将自然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点春堂:花糖业公所的见证
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由花糖业公所建造,其名源自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词“翠点春妍”。该建筑为五开间大厅,单檐九脊歇山顶,屋面坡度较平缓,正脊与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木结构承重墙,木门窗。整幢建筑建于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外二圈组成,柱形都是圆形直柱,内外柱的柱径均相等。堂内雕梁画栋、工艺精致,宏丽精致,门窗隔扇上雕刻戏曲人物,栩栩如生。点春堂后有临水槛,可凭槛观鱼,有匾额“飞飞跃跃”,字体飘逸洒脱。
豫园不仅有江南古典园林独特的建筑,更有许多不经意间让你眼前一亮的“沧海遗珠”。如由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精心设计的大假山,是江南地区最古老、最精美、体量最大的黄石假山;玉玲珑与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
周边文化遗址:历史的见证者
豫园周边分布着多个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上海历史和文化的机会。例如,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都是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绝佳去处。
美食荟萃:舌尖上的豫园
豫园周边的小吃街汇集了各种上海传统美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翔小笼包。这种原名“南翔大肉馒头”的美食,可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间,其创始人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创新方法,选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制作薄而有弹性的皮,夹心腿肉剁成的肉酱加入肉皮冻、姜末、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馅,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形如荸荠,小巧玲珑。出笼时,皮薄而不破,汁满而鲜美,肉嫩而味香,成为深受食客喜爱的风味小吃。
此外,酒酿圆子、生煎包等小吃也值得一试。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价格实惠,是体验上海本地饮食文化的绝佳选择。
实用贴士:如何玩转豫园
- 开放时间:豫园全天开放,但部分景点可能有不同开放时间,请提前查询
- 门票:免费(部分景点可能需要购票)
- 交通:地铁10号线豫园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季节,天气适宜,景色优美
- 游览路线:建议从城隍庙出发,依次游览豫园、九曲桥、湖心亭等景点
豫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承载着无数上海人的记忆与乡愁。对于游客而言,豫园不仅是一个观光景点,更是一扇了解上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体会到文化的魅力。所以,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座园林的每一处细节,相信你会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