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申遗十周年:从文化明珠到生态典范
西湖申遗十周年:从文化明珠到生态典范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申报的世界遗产。十年来,西湖不仅在保护理念上不断迭代更新,在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工程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年守护:西湖生态系统的华丽蝶变
西湖的生态保护工作,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攻坚战。自2011年申遗成功以来,杭州更是将西湖的保护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为解决西湖作为封闭型浅水湖存在的天然补给不足、水位不稳定等问题,杭州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保护措施:
截污纳管全覆盖:通过实施截污纳管、污染企业搬迁、景中村拆违等工程,实现“污水零直排”,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大规模疏浚工程:吸除富含氮磷的湖底淤泥表层,有效减少湖水富营养化风险。
钱塘江引水工程:自1986年起,陆续实施钱塘江向西湖引水工程,年引水量达1.2亿立方米,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
生态修复与重建:建成江洋畈生态公园,优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显著的。目前,西湖水质已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主湖区年均透明度从40cm提升至80cm以上。生物多样性也显著增加,据统计,西湖及周边区域现有陆生高等植物1223种、陆生脊椎动物238种、水生生物250种、大型真菌77种、昆虫1353种,水鸟70余种。
未来可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2025年1月16日,杭州市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为西湖等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指明了方向。
根据规划,杭州将重点推进四大优先领域的工作:
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完善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深化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产业发展。
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如西湖、西溪湿地等,构建生态廊道,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提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水平: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发展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产品。
加强生物多样性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智慧监测体系,提升监督执法能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计划新建城市公园200个以上,这将极大丰富市民的休闲生活,同时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西湖的生态保护之路,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生态治理经验。随着各项保护措施的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西湖将以更加迷人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