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古镇:梁思成林徽因的避难所,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
李庄古镇:梁思成林徽因的避难所,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为躲避战乱,国立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急需寻找新的栖身之所。四川南溪县李庄镇(今属宜宾市翠屏区)的开明士绅罗伯希、王云伯向同济大学发去了一封16字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封电报开启了李庄古镇一段传奇的历史。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李庄岁月
1940年秋,同济大学迁往李庄,随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来到这里。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梁思成仍被李庄的古建筑所吸引。他考察了镇北2.5公里外的旋螺殿,赞誉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在李庄期间,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重要著作,林徽因也参与了相关研究工作。
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
李庄古镇不仅接纳了同济大学,还吸引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所文化科研机构。3000位李庄人以博大的胸怀,为12000余位大师、学子提供了庇护。在李庄的近6年时间里,专家学者们完成了《中国建筑史》《殷历谱》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李庄也因此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抗战时期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
古镇的历史与建筑
李庄古镇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古僰人的聚居地。镇内保存着众多明清建筑,如旋螺殿、奎星阁、张家祠等。旋螺殿建于明代,以其精巧的斗拱结构闻名;奎星阁位于长江之滨,是长江沿线二千多公里中建造得最好的亭阁之一;张家祠的“百鹤祥云”窗展现了精湛的楠木雕刻工艺。
特色美食与现代发展
李庄古镇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独特的美食文化。李庄白肉、白酒、白糕被誉为“三白”,其中李庄白肉更是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宜宾市翠屏区成立了李庄产业园区管委会,对古镇进行保护与开发,如今的李庄古镇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获多项荣誉。
漫步在李庄古镇的街巷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里不仅是一座古镇,更是一段不朽的文化传奇。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曾在这里为中华文化续写新的篇章,而今的李庄古镇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