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千年情缘,苏东坡真迹《阳羡帖》曾于宜兴展出
续千年情缘,苏东坡真迹《阳羡帖》曾于宜兴展出
如果让你穿越回千年前的北宋,成为大文豪苏东坡,走过祖国这么多的大好河山后,你会选择在哪里终老?想知道"全民偶像"苏东坡先生选择了哪里吗?
苏轼小像
苏东坡先生选择了阳羡(今江苏宜兴)。
“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他曾说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阳羡买田是
苏轼一生中的重要经历
有田有家的宜兴
是他诗文中屡屡明言的期望归老之地
他在一百八十余篇诗文里
提及了宜兴山水人物和风土人情
宜兴
对于东坡先生来说是他的诗和远方
是他四海漂泊时的心安之地
是他不折不扣的“第二故乡”
苏东坡真迹《阳羡帖》
《阳羡帖》宜兴特展
《阳羡帖》是苏轼写给友人的信札,内容为:“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讬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再拜。”
这封信很短,只有68字,大致意思是:我(苏轼本人)虽然已经在阳羡(宜兴)买了田地,但也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伏腊:古代冬夏两种祭祀的名称),禅师以前说过在邻庄准备了田地,结果怎样?我委托得之(苏轼的朋友)去商议经办这件事。景纯家的田地,也请得之商议经办,在此就不详说了。为这点琐事不时的打扰您,您大人大量,想来必定不会怪罪我。苏轼再拜。
苏轼《阳羡帖》纸本行书 27.5×22.6cm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旅顺博物馆藏
苏东坡与宜兴的历史渊源
苏东坡与宜兴之间的历史渊源
深远而独特
从他出生到终老的六十六年里
与这片千里之外的土地
结下了不解之缘
琼林宴上的约定
东坡先生和这片千里之外的土地结下的这份不解之缘,还要从嘉祐二年的一次考试说起。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彩的一届,被称为“千年第一榜”那年考出了8位文坛大家,9位宰相,宋学四派里的三派始祖和7个新法改革干将,覆盖了当时文学、哲学、军事、政治领域最尖端的人才。仁宗皇帝在皇家花园“琼林苑”为新科进士们举行招待宴会,称“琼林宴”。当晚的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个个意气风发,谈笑风生。苏东坡边上坐的正是宜兴人蒋之奇和单锡。席间,蒋之奇介绍了家乡山水秀美,太湖浩淼,善卷奇特,荆溪婀娜,并热情邀请苏东坡前来做客。苏东坡一口答应,订下了卜居阳羡的“鸡黍之约”。
初次相遇
公元1073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送外甥女来到宜兴,嫁与单锡,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宜兴,就住在单锡湖㳇的家中,屋后便是罨画溪。当时正值宜兴的春季,要知道“茶禅四月到宜兴”,宜兴的春天拥有江南独有的韵味和浪漫,青绿典雅,钟灵秀美。就这样让他魂牵梦萦十几年的“鸡黍之约”,充满着美景美食美酒美茶,充满了真诚和欢笑地实现了,你想他怎能对这里不着迷、怎能不爱呢?
购置田产
元丰七年,东坡由黄州量移汝州,行至真州,在好友蒋之奇帮助下,在宜兴买得善卷洞附近黄墅村的一处田地,东坡记载说:“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苏东坡请蒋氏族人蒋公裕为田客,经理田产。此后,他多次在宜兴置办田地,留下了著名的《阳羡帖》。
深情厚谊
宜兴可谓是常看常新,这里淳朴的民风,秀美的山川,让他越发坚定了归老阳羡的愿望。东坡先生在宜兴期间留下了“捐带造桥”“竹符调水”“蛟桥题词”“焚契还宅”等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以及东坡书院、东坡海棠等古迹遗存。
千年之后,《阳羡帖》在宜展出,是东坡先生与宜兴的再次相逢。虽然展览已经结束,但这份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