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是英雄,赵孝成王无奈,秦国也命悬一线
长平之战:赵括是英雄,赵孝成王无奈,秦国也命悬一线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格局,也留下了无数历史谜题和争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役,探讨赵括、赵孝成王和秦国在其中的角色和影响。
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奔袭韩国南阳的太行道,并将其隔断。次年,秦国又起兵征伐韩国的野王地区(今河南沁阳一带),并一战而下。在这样的情势下,原属韩国的上党地区就跟原来的韩国整体分割开来了,韩国原上党地区长官冯亭与军民思虑再三,决定率领上党军民归附原属三晋之一的赵国,誓死不仕强秦。
面对这件事,赵孝成王与宗室平阳君、平原君商议并纠结了很久,最终权衡利弊,决定接受上党地区的归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不接受,秦国将占据太行山各个重要战略位置,随时可以发动对赵国的进攻,届时赵国必有顷刻亡国之祸。而接受的话,平白得了一个大郡不说,太行一线的各个要塞还能保留在自己手里,军事主动权也在自己手里,最主要的是,赵国的战力在七雄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真与秦国交战的话,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接受上党后,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并由平原君去接收土地,同时遣第一名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防止秦军来攻。
秦国岂能咽下这口恶气,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遣秦国名将王龁为将,攻取上党郡,但秦国虽得了城池,上党军民却全部投奔到了赵国,赵国便在长平一地接收前来归附的人员。秦国得其地却不得其民,也就相当于白得上党,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古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秦军虽然勇猛精炼,但他们是长途奔袭而来,打的是效率和速度;而赵国老将廉颇虽然野战不太在行,但论防守反击,战国七雄也就属他厉害了。于是,几番交战下来,秦赵双方互有胜败,但明显情势朝着赵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了,因为他们不需要远离故土长途奔袭。
无论秦军怎么挑衅,赵国的老将廉颇始终依据坚城险隘进行防守,从不主动出击,直把秦军憋的够呛,但又毫无办法,只能望着坚城险隘叹息。如此下去的话,秦国将在损兵折将、毫无战果的情况下班师回朝。
怎么办呢?只能背后捅刀子了。于是,秦相应侯范睢托人用重金收买赵国奸臣,让他们在背后放廉颇的冷枪,说他只知道龟缩在城内,不敢与秦军交战,是一种胆怯的表现,说不定还在找机会向秦军投降。同时,他们又放出风来,说秦军最怕的是赵奢(阏与之战中破秦,杀敌五万)的儿子赵括,只要他一到战场,秦军必败。
赵括是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赵奢的儿子,自幼与父亲讨论兵法,皆言之有理,可谓是兵法娴熟,有名将潜质,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经历过实战,所有的兵法演绎均局限于书本之上。
所以,当赵孝成王命令赵括立刻上前线代替廉颇时,赵括的母亲出来说了一句话,意思是他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经历过战阵,恐怕难当大任,会有失败的巨大危险。但赵孝成王没有犹豫,仍然遣赵括上长平前线代替廉颇据敌。
赵括当年不过三十岁,假以时日,经历一些战场磨练,未必就不能成为他父亲一样的名将,可惜的是,赵孝成王已经等不及了,他需要一个能够尽快完成这一场已经持续三年的战争之主将,廉颇显然达不到他的心理预期。当然,赵孝成王也没有听信廉颇投降的鬼话,他只是将这位老将替换了下来(这也为赵国保留了一线生机)。
当赵括为主帅的消息传到咸阳,秦昭襄王第一时间便秘密己方第一名将白起派了过来,这是战国末期最擅长打歼灭战和突击战的将军,也是那个时代的战神。初涉巨大战阵的马服子(赵括的别名,他老爸是赵国的马服君)对垒绝世战神,结果可想而知。
赵括到了战场后,一改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转而主动发动进攻。白起率军佯装溃败而退,引着几十万赵军不断“乘胜追击”。
当庞大的赵军军团追到秦军驻地的时候,赵军便再也攻不进去了。此时,白起派遣一支军队截断了赵军的后路,同时令另一支精锐骑兵在赵军营垒间来回穿插分割,不让他们有任何喘息的机会。最狠的还有一招,秦军遣重兵将赵军的粮道给断了。
从公元前260年的农历七月到九月,几十万赵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由一个刚出道的年轻将领率领,一直坚持了四十六天之久,他们饿了就啃草皮树根,渴了就喝雨水和自己的尿液,一直顽强地与秦军对垒。而秦军在这四十六天的时间里,居然也没有占到多么大的便宜,他们的伤亡同样很惨重。
但坚持到四十六天的时候,赵军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军阵里已经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惨相了。即便是这样,有一点战斗力的赵军仍然在苦苦与秦军对垒交战,从无胆怯。最后,迫于无奈的赵括将赵军分成四支突击队,轮番猛烈冲击秦军的战阵,战场一片血流成河,赵军死伤惨重,而秦军照样损失得不轻。
就在此时,秦昭襄王御驾亲征至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到长平战场,打击赵军的援军,拦截赵军的粮草。
于是,赵括率领的几十万赵军已到穷途末路,最终,赵括在勇猛冲锋的间隙,被秦军用乱箭射死。失去主帅的赵军顿时大乱,但他们仍然各自为战,秦军久久不能攻破。
此时,狡诈狠绝的白起想了一个异常残忍血腥的法子,他先是温和的招呼赵军,十分诚恳地告诉他们不杀俘虏,然后却在赵军相信他鬼话并全部放下武器的情况下,他居然下令将四十五万赵军全部斩首活埋(这个数据应该是加上战争中斩首的),只留下240名少年军士回赵国报信。
一战斩首坑杀四十五万生灵,绝世名将白起也由此荣获了“人屠”和“杀神”的万古骂名,这一场战役也成为了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为惨烈悲壮的战役之一。后来功劳巨大的白起被迫自刎而亡,不知道是不是跟这个丧心病狂的举动有很大的关系。
战役说完了,但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有些事情还可能需要拨乱反正一下。
一、长平之战是一场我们应该为之感到耻辱的战役。
不杀俘虏,自古皆然,而长平之战开了一个特别不好的头。它最终以极其惨烈悲壮的景象作了结局,就算是规模空前宏大的二战期间,单场战役斩首坑杀四十五万军卒的场景也是没有见过的,怎么说呢?这虽然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但也是最臭名昭著、最残忍血腥的战役,没有之一。而它的始作俑者白起,既是名将,也是万古罪人,他后来的自刎而死是应得之结果,无论他有什么原因,也无论他有什么借口,他的罪恶是永世难以赎清的,世间如果有地狱,他应该下最惨烈的那个地狱。
二、赵括并非只知道“纸上谈兵”,他是一个英雄。
赵括长平领军并不是他和他们家的意思,赵母之前还极力阻止过,但为了国家,他依然上了前线,去领受一个本不应该由他领受的滔天大任。赵国王室要他去的目的就是要尽快击退秦国,他没有办法,只能进攻,即便他不进攻,我相信赵孝成王还是会换一个人来进攻,这不是他的错。再有就是,一个未经大战的年轻将领,他督军四十五万之众,对面是秦国百战百胜的战神白起,实话讲,战阵上他没有输,秦国同样损失惨重,即便是到了兵粮全无、士卒相食的最后时刻,他依旧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冲击波,让白起都在龇牙含恨。
最后,他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即便是没有战胜,也在乱箭穿身之前很好的团结了队伍,起码赵军到最后一刻都没有崩溃,还具有十分强悍的战斗力,这就是他这个年轻将领最了不起的功劳。
至于他抵抗侵略、为国捐躯的事情,这就不需要我说了吧,如果他也是个纨绔子弟,那什么人可以成为英雄呢?
三、赵孝成王遣赵括替换廉颇,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从公元前263年到公元前260年,秦赵对垒已经超过三年时间,你要知道赵国只是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万左右,疆域面积只有2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要维持漫长的国境线,还要与天下第一强国秦国时刻对决,还一拖就是三年,我都不用脑袋想都能想到他的艰难。
所以,当廉颇用坚城拒守的方式抗击秦国时,赵孝成王开始是认可的,但这样的情势坚持三年,他这个赵王也难啊,钱从哪里来,士兵从哪里征调,国内的基本维持还要不要做下去,桩桩件件都不是赵国所能承受的,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
于是他略微有些胆战心惊地将廉颇撤了下来,换上了年轻气盛且有家学渊源的赵括,就他了,胜败在此一举。坚守下去肯定是个死,进攻则还有可能生,那么,何不奋力一搏呢?何况,试问今日之域中,未必就不是我赵家之天下。
四、秦国其实也是命悬一线,差点就面临亡国之祸。
相比较于赵国的情况,秦国是要好上不少,但它是一个需要以一敌六的国家,昭襄王时期,它的人口大概是五百万左右(也有说八百万的),他的西面有匈奴,东面有东方六国,他基本上时时刻刻都要惦记着启动战争,所以秦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而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觑的,更加上有赵奢、李牧、廉颇等当世名将调度指挥,因此赵国是战国末期能够与秦国在一定程度上分庭抗礼的那个国家。长平之战时,赵国主防守,只需要待在自己的国土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即可,而秦国则需要长途跋涉而来,单单在粮草运输一方面就够喝一壶的,因此秦赵两国在此战上可以说是胜负各半。这也是秦国当时为什么急着耍手段迫使赵国临阵换帅的最大原因,好在的是,赵国也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真的换了帅。
还有就是,秦国如果在长平之战中战败或者说与赵国打成平手,那就意味着秦国东进之路从此要隔绝,而东方六国很可能会群起而攻之,痛打落水狗。到时候,秦国纵是再强大,只怕也会有亡国之祸。
所以,到了最后,秦昭襄王居然倾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来对付小小的赵国,最终他们也选择了坑杀数十万赵卒,因为留着他们,随时都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到时候费了粮食不说,只怕还会有巨大的军事隐患。
只是,“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战功成万骨枯。”当后世的我们在津津乐道2200多年前那一场旷世之战,和那一位所向披靡的“杀神”白起时,是否又有人想起那四十五万个年轻且鲜活的生命,和他们背后那十万计以上家庭的痛苦和哀歌呢?!
愿这世界永远和平,愿我们人类永远远离战争毒瘤,谨以长平之战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