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龙门石窟:洛阳的文化瑰宝
西山龙门石窟:洛阳的文化瑰宝
西山龙门石窟,这座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的世界文化遗产,静静地矗立在洛阳市南郊的伊河两岸。作为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它见证了中国1400余年的历史沧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历史沿革: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公元493年)。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为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共计35年。北魏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和谐统一、臻于完美的佛像,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的“中原风格”。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在龙门西山,而且大多是皇家石窟。其中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龙门石窟2800块碑刻题记中,仅古阳洞就占了800多块;著名的魏碑“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追福开凿营建的,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时功绩。仅有记载可查的用工就达80多万个,前后历时24年。
唐代是龙门石窟最为鼎盛的时期,公元636年至746年间,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前后历经四帝,共计110年。其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风靡中国、韩国、日本的寺窟造像风格——“大唐风范”。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在龙门西山的有潜溪寺、宾阳南洞、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等;在龙门东山的有大万伍佛洞(擂鼓台)、高平郡王洞、看经寺等。在唐代三分之二的造像中,又有80%出自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这时期是龙门石窟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顶点。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其劈山而造,九尊大型雕像依山凿石而成,居中的卢舍那大佛更是高达17米多,仅头部就有4米、耳长1.9米,其面部形象被学者们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艺术价值: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龙门石窟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其中,“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座大型洞窟,建于唐高宗时期。正壁为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尊奉的对象,系依据《阿弥陀经》等经典而雕刻。窟内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主像阿弥陀佛通高7.80米,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圆,表情静穆,胸部微隆,身披袈裟,双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衣摆宽覆座前。两侧胁侍菩萨仪态端庄,衣饰华丽,左侧观世音菩萨头顶高髻前雕出一立佛,右侧大势至菩萨高髻前雕出一净瓶。佛、菩萨之间有弟子恭敬侍立,菩萨外侧有英武刚毅、足踏地鬼的神王形象。
宾阳中洞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窟顶雕作巨大的宝盖状,中央莲花外绕八身伎乐天和两身供养天。洞窟地面则雕作莲花宝池状,中为纵向礼拜道,两侧各雕圆形莲花,外饰水涡、禽鸟和戏水童子等。
大卢舍那像龛群雕,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保护与传承:文化瑰宝的延续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认可。2007年,龙门石窟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洛阳市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对龙门石窟进行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和记录,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景区还加强了游客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流量,确保文物安全。
西山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宏伟的石刻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让其永远闪耀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