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红尘三部曲:从良知到天意」之《遥远的救世主》是认知差距
「豆豆红尘三部曲:从良知到天意」之《遥远的救世主》是认知差距
“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说,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
“觉悟”于普通人太远,这里老游把它理解为认知。
《遥远的救世主》是豆豆“红尘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广为人知且引起讨论的一部。
原因无他,这一部的故事情节和其中人物,既有《背叛》中那种停留在第一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阶段的,也有已经跨越到第二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诸如男主丁元英这样的人物。
可以说,这部小说里的几个主要人物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认知阶层。
而从古至今,人们往往都下意识渴望找到一个“救世主”来拯救自己。
这个“救世主”未必是传说中的神明,但凡你心中依赖的,受到其影响的,认为他能给你带来利益或者幸福的,都涵盖其中。
难怪有人喊出,我们靠天、靠地、靠亲人、靠朋友……就是不能靠自己。
因此,作者才会借用书中主角的话说出:“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靠自己怎么靠?
01
《遥远的救世主》小说以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文化扶贫”的故事,探讨了人性、文化属性与自我救赎等深刻主题。
丁元英是一位金融领域的精英,曾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
在隐居古城后,他应女友警芮小丹的要求,为贫困村王庙村设计了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
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帮助村民建立音响公司,试图通过“杀富济贫”的方式实现改变。
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卷入其中的各个人物的人性和认知弱点。
从而揭示,“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所谓“靠自己”,其实并非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单打独斗。
而是,要靠自己的“认知”去解决问题,以不断修正的“认知”去统合外在的人、事、物以及内在的自己。
02
本书的一个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能够准确生动描绘出不同阶层的人认知差距明显。
首先,精英阶层
这里老游所指,不是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阶级,而是能够不断突破自我局限,提高认知的人群。
丁元英是书中认知层次最高的角色。
他深刻理解“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本质,深知真正的救赎只能来自内心,而非外力。
“强势文化遵循事物规律,弱势文化依赖强者,期望救主。”
通过“文化扶贫”计划,试图引导村民实现自我救赎,但最终认识到这种外力的局限性。
“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
与丁元英同处于精英阶层的还有芮小丹芮小丹的出身和性格决定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活得正直、坦荡而痛快。
“我只希望我能做点有意义的事。”
虽然她没有丁元英那样深刻的思考,但她最终的选择完美诠释了她就是她自己。
她的牺牲成为丁元英内心觉悟的重要契机。
丁元英的朋友韩楚风,则具有清醒的认知能力,能够洞察人性和社会规律。
“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
他虽然身处高位,但始终保持谦逊和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局限性。
这些精英阶层并非没有自己的局限,但他们懂得不断更新自我的认知,不断达到内在和外在的一个平衡。
其次,中产阶层
这一阶层可以说是正在上升中的“精英阶层”。
比如芮小丹的朋友肖亚文。
她深知自己的出身和局限,同时也明白与丁元英这样的人物交往的重要性。
她曾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
这种清醒的认知让她在与丁元英的交往中始终保持分寸,既不盲目攀附,也不浪费机会。
而叶晓明,本具有一定的商业头脑和洞察力,但受限于自身的认知局限,无法完全理解丁元英的深层次思考。
最终选择退股,错失了格律诗公司的发展机会。同样的还有冯世杰,虽然忠厚、善良,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受限于文化水平和眼界,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
他虽然努力,但最终未能实现更大的突破。
认知不到位,往往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非长远的发展。
然后是底层认知者
典型的王庙村村民。
王庙村村民勤劳肯干,但受限于贫困和文化背景,缺乏改变命运的能力。
他们习惯依赖外力,期望“救世主”的降临。
丁元英反驳:“救主不是人,是道。”
其中的典型就是刘冰。
刘冰自私、虚荣,缺乏自知之明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他渴望成功,但心术不正,最终走向失败。这个群体凭借的永远是出生环境上的起点认知和生存本能,且根本认识不到自身有固步自封这回事儿。
最后,超然世外
除了上述三个阶层,各位老铁别忘了,还有一个超脱于世间认知之外的群体。
智玄大师代表了精神层面的高境界,具有超脱世俗的智慧。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
这个超出本篇的讨论范围,老游就不讨论了。
言而总之,人的局限,是认知的局限。
所谓的“救世主”靠不住,不如还是靠不断更新认知。
认知一变,世界就变。
03
认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可以改变,不断更新上新高度。
丁元英国内最高等学府毕业,又去德国留学,他的出身注定其认知水平起步就别旁人高。
但他不是一个高傲自满,不懂“内省”的人。
在回古城隐居期间,丁元英的助理肖亚文请求好友芮小丹(古城刑警队队员)为丁元英在古城租一套房子。
芮小丹被丁元英的学识和气度所吸引,两人从相识到相知,最终发展为恋人。
在两人的这段关系里,从不断更新认知的角度,芮小丹是向丁元英学习的。
在之后,芮小丹希望丁元英能为贫困县的王庙村写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丁元英答应了她的请求。
丁元英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帮助村民建立音响公司,试图通过“杀富济贫”的方式实现改变。
这本来应该是王庙村村民的一次机会。
老游想公平地说,如果丁元英或者芮小丹出生在王庙村那样的环境,认知的起始点也不会好,但是是否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更高等认知,还是看个人。
而在与格律诗公司的商战中,正是由于不同的认知,使各人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正应了那句话:“你无法赚到你认知以外的钱。”
人和人之间的真正差距,不是什么出身背景,也不是阶级地位,更不会是房子车子,而只能是认知差距。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而在认知上达到“救世主”的高度。
而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有,却因为缺乏认知而活成个“XXX”。
04
最后,老游捋一捋主人公丁元英的心路,算是给各位老铁和自己立一面“镜子”。
丁元英最初是一位在德国从事私募基金的商业精英,凭借对“文化密码”的深刻理解,在中国股市中疯狂掠夺财富。
然而,随着财富的积累,他逐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从同胞口袋里掏钱”,这让他感到良心不安。
最终,他选择在私募基金盈利的最高点解散公司,退出商业舞台。
做人,可以没有钱,但无论如何不能没了良心。
之后,丁元英回国,但对传统文化中的“等靠要”思想极为反感。
认为这种弱势文化是阻碍人们进步的重要因素。
再然后是应芮小丹的请求,丁元英为贫困县的王庙村设计了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希望通过“杀富济贫”的方式帮助村民。
这里,丁元英实际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当了一把“救世主”。
但那时的丁元英还有想不通的地方,心中不安,因此要上五台山论道。
在与智玄大师的论道中,丁元英隐约“踩到得道的门槛”,但还需要继续前行。
芮小丹的直爽、正直对丁元英的影响则是隐性的。
芮小丹始终清醒通透:“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
她的牺牲让丁元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救赎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实现。
也因此丁元英最终选择远离世俗,回归内心的世界。
05
关于这部小说,能聊的角度、话题、分析实在太多。
老游在这里建议老铁们去读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删掉了许多人物的精彩台词。
最后把老游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各位。
“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
关于这本书,若是有感兴趣的老铁有其他角度,老游愿意继续讨论。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