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心理学家有话说!
“人之初,性本善?”心理学家有话说!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流传千年的古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对人性的基本认知。然而,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传统观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英国心理学作家克里斯蒂安·贾雷特通过多年研究,揭示了人性中令人不安的阴暗面,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性,是否真的本善?
人性的阴暗面:心理学的惊人发现
贾雷特的研究揭示了人性中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实。例如,人们往往会对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表现出非人道的态度。一项脑部扫描研究显示,当学生观察无家可归者照片时,大脑活动明显低于观看高社会地位个体时的活动,这表明他们对低社会地位人士的关注和理解程度较低。这种偏见甚至从小就开始,五岁的小孩也会认为来自不同城市或性别的人面孔比自己群体的人更缺乏人类特征。
更令人震惊的是,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幸灾乐祸的心理。研究发现,六岁的孩子宁愿花钱观看反社会布娃娃被打的表演,也不愿把钱花在其他事物上。这种在他人痛苦中寻找快乐的倾向,让人不禁质疑人性中所谓的“善”。
善恶交织:人性的复杂真相
面对这些令人不安的发现,我们是否应该彻底否定“性本善”的观点?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希·佛洛姆在《人心》一书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认为,人性并非单纯的善或恶,而是善恶的冲突体。每个人都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的能力正是人性的核心。
佛洛姆指出,自恋情结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常常做一些理智上不认同的事情,如无法坚持减肥、运动等目标,这背后往往隐藏着自我保护的动机。这种自恋情结不仅体现在外在行为上,更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认知和情感中,影响着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
后天培养:君子人格的启示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在心理特质和行为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君子通常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特质,如自信、乐观、坚韧等,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相比之下,小人则往往存在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扰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这些发现表明,人性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三字经》中所说:“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可以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的君子,而不良的教育和环境则可能导致人性的扭曲。
重新思考:人性本质的哲学之问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彻底否定“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呢?或许,我们应该以更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正如佛洛姆所说,人性并非单一取向的善或恶,而是善恶的冲突体。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向善的力量和堕落的倾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和引导。
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人性的善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教育、环境和个人努力来塑造和改变的。正如君子人格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人性中的阴暗面也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努力得到克服。
在这个意义上,“人之初,性本善”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和期望,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善的追求,而不是对人性本质的简单定论。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人性的本质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