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编纂《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未能入选?
乾隆为何要编纂《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未能入选?
乾隆皇帝编纂《贰臣传》的直接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太多空闲时间。作为一位在位60年、实际掌权长达63年的皇帝,他需要寻找消遣方式。而编纂《贰臣传》这一行为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为复杂的政治考量。
立足已稳,需要缓和民族关系
清朝入关初期,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创业之主非常需要汉臣的帮助。因为八旗兵马虽然战斗力强,但人数有限。八旗兵满打满算也不过20万人,而明朝军队至少有100万人,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也号称有100万多人。清朝想要统治天下,就必须借助汉臣的力量。清朝入关后,八旗兵有20万人左右,而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却有60万人左右。这表明,清朝统治者深知,没有汉臣的帮助,想要坐拥天下是不可能的。
康熙年间,第一次“过河拆桥”行动展开。吴三桂等人在地方上过得滋润,却被康熙要求削藩,最终逼反。平定三藩虽然成为康熙的政绩,但也只是过河拆桥的善后工作。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经历了康熙的四处平叛和雍正的改革治理,已经相当稳定,但民族矛盾却异常尖锐。为了提升民族凝聚力,乾隆决定重新鞭挞贰臣。
乾隆个人情绪的影响
乾隆对钱谦益的评价,反映了他个人的情绪。乾隆认为钱谦益既然已经投降清朝,就不应该再在书中骂清朝。这种情绪促使乾隆决定重新梳理帮助清朝夺取江山的汉臣。
《贰臣传》的甲乙两等划分
《贰臣传》将贰臣分为甲乙两等。甲等是那些对清朝赤胆忠心并立下功勋的人,乙等则是批判的重点对象。乾隆后来缓和地解释说,被列入甲等并非其臣子的过错,而是当时明朝皇帝的过失。
编入甲等的官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明朝是低级官员,到清朝通过努力立下战功,如李永芳、耿仲明;另一类是在明朝本为高级官吏,到清朝后依旧立下大功,如洪承畴。
编入乙等的官员也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明朝为奸臣,到清朝依旧如此,如冯铨;二是在清朝仍说坏话,如钱谦益;三是先降李自成后降清朝,如龚鼎孳。
吴三桂为何未入选
吴三桂之所以未被列入《贰臣传》,是因为他发动了三藩之乱,已经从贰臣变成了叛臣。如果他没有发动叛乱,或许可以进入乙等。但鉴于他的叛逆行为,乾隆不可能将他放入《贰臣传》,而是将其列入《逆臣传》。
参考资料:《清高宗实录》、《贰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