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渔家傲·秋思》你真的读懂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渔家傲·秋思》你真的读懂了吗?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29A019SC00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9%E4%B8%95/5980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06A01O6M00
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2273936078009414
5.
https://www.sohu.com/a/853418979_121921560
6.
https://www.baike.com/wikiid/7241888080323182592
7.
https://www.ruiwen.com/wenxue/fanzhongyan/265226.html
8.
https://www.qidian.com/ask/qososvxospe
9.
https://m.qidian.com/ask/tqbenrhos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也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这首词通过边塞风光展现了将士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让我们深入探讨这首词的内涵与艺术特色。

01

创作背景与作者经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其父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故更名朱说。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期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谪。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任职期间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平协议)的达成起到了卓越的贡献。这首《渔家傲·秋思》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将士们复杂的情感。

02

意象与意境分析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描绘了边塞特有的风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两句点明了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03

情感分析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展现了将士们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自抒怀抱,作者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但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因为“燕然未勒”,功业未建,归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这里运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这句展现了将军与征夫的矛盾心理:他们既渴望回家,又不甘心无功而返,只能在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夜晚,流下无奈的泪水。

04

艺术特色

  1. 意境开阔苍凉:通过“千嶂”、“长烟”、“落日”等意象,营造出边塞特有的荒凉与肃杀氛围。
  2. 情感真挚深沉:将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巧妙融合,展现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3. 语言质朴有力: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简洁而生动地描绘景物与情感。
  4. 结构严谨: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从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
05

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渔家傲·秋思》不仅是一首边塞词,更是一首展现家国情怀的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将士们为国戍边的艰辛与牺牲,也引发了我们对家国责任的思考。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正是这首词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

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艰苦,更能够体会到古代将士们为国戍边的忠诚与牺牲。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与发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