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漠到林海:塞罕坝故事在文联春晚绽放
从荒漠到林海:塞罕坝故事在文联春晚绽放
1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25年“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正在上演。在一首温暖的合唱《我的家》中,40多位生态文明建设者代表登上舞台,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共同唱响对绿色家园的赞美。其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站在C位,她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第一代女职工——陈彦娴。
时光倒流到1964年,那一年,陈彦娴和她的5位女同学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大学梦想,奔赴荒无人烟的塞罕坝,投身到植树造林的事业中。当时的塞罕坝,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而这里曾经是一片美丽的皇家猎苑,清朝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和战乱破坏,这片土地逐渐变成了荒漠。
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中,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开始了艰苦的造林工作。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地窖,喝的是雪水,吃的是冻得硬邦邦的窝头。但是,他们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而是凭借着“一棵松”的信念,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绿色接力。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曾经的荒漠已经变成了百万亩的林海。如今的塞罕坝,不仅是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绿色家园。据统计,塞罕坝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9.84万吨,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北绿肺”。
在文联春晚的舞台上,陈彦娴老人深情地讲述着塞罕坝的故事。她身后的大屏幕上,一幅幅新旧对比的照片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巨变。当她唱到“我的家,到处都是绿的”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老一辈造林人的致敬,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同。
正如歌曲中所唱:“我的家,到处都是绿的。”从塞罕坝到整个中国,从荒漠变绿洲的奇迹正在不断上演。据统计,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背后,是无数像陈彦娴一样的生态文明建设者默默奉献的结果。
在2025年文联春晚的舞台上,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们用歌声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心声: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蓝天碧水之间,他们愿意付出一切。这,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