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放生:保护环境的正确打开方式
科学放生:保护环境的正确打开方式
新年伊始,浙江宁波象山港放流平台正式启用,平台面积5000平方米,水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广泛覆盖周边海域,为科学放流与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物理支撑。这一举措不仅方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放流活动,有效规范放流行为,还能通过科学放流,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放生活动,作为一种善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参与。然而,随意的放生活动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生态灾难。比如,一些地方因盲目放生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系统平衡。因此,科学放生,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
科学放生的必要性
《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放生活动需选择适合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并避免干扰居民生活或损害生态系统。随意放生不仅违法,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比如,放生黑鱼可能会打破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部分物种数量锐减。
科学放生的具体方法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指出,科学放生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选择合适的物种:推荐放生本地物种或洁水性鱼类,如白鲢、花鲢等,它们具有调节水质、增加种群数量、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功能等作用。不建议放生改良杂交或选育类鱼类,如鲫鱼、鲤鱼、草鱼等。禁止放生巴西龟、罗非鱼、福寿螺等外来物种。
选择合适的地点:放生点位应综合考虑水质、水生物系统和安全因素。一些城市河道,要么自然饵料及水域含氧量有限、存活条件不佳,或者承担了主航道、水闸、港口港汊、饮用水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社会功能,不适合放生。
选择合适的时间:上午至中午时段,水域含氧量较为充足,是适合的放生时段。应避免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进行放生。
正确的放生方式:要避免选取商品鱼,并在放生前2-3天,进行停食、密集、耐低氧等适应性锻炼,同时,运输时尽可能使用氧气瓶、氧气袋、活鱼箱等专用工具,放生时要贴近水面,避免直接抛撒或高空倾倒。
成功案例分析
2023年5月26日,国内首例成功救治的短肢领航鲸“海棠”在海南三亚放生,回归大海。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科学放生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海棠”是一头在三亚海棠湾海域受伤搁浅的雄性短肢领航鲸。经过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145天的精心救治,其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放生前,专家评估会审议了“海棠”的日常摄食、外伤恢复、血检及动物行为记录,并现场观察判断动物行为和摄食状态无异常,认为“海棠”已经具备基本的捕食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行觅食。
放生当天,海昌海洋公园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团队,协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将“海棠”从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运送到三亚海棠湾海岸边的装有吊机的“利洋358”科考船上,在距离海岸70海里,水深500米处的深海海域处放归于大海,重回自己的栖息地。
此次“海棠”野外放归选择在500米深海域。近年来,三亚周边500米深海域有短肢领航鲸的活动记录,选择500米深海域放归,有利于“海棠”寻找到族群。
为了将海棠更安全地送归大海,三亚救援团队还查阅了国内外搁浅鲸豚放归的案例,此前体型体重较小的生物采用滑道或牵引入海,如大连海豹通过滑道滑入海中、浙江抹香鲸利用船只牵引绳拖拽入海等方式中,但对于固定到担架的“海棠”而言容易受伤,最终经多次评估和测试,选择在500米的深海水域在甲板1米落差处以“侧身入海”的方式送“海棠”回家。
此外,专家组将借助GPS定位装置,密切关注“海棠”放归后的动向,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积极做好相关保障。
此次“海棠”成功野外放归是全球救助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突破,也是中国救助历史上的首例成功案例。它不仅展示了科学放生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更为今后的野生动物救助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科学放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