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青岛!“东方瑞士”果然名不虚传,海边游客稀少
80年前的青岛!“东方瑞士”果然名不虚传,海边游客稀少
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被誉为“东方瑞士”,以其独特的欧洲建筑风格和优美的海滨风光闻名于世。从太平路到中山路,从天泰体育场到海滨公园,每一处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穿越时空,感受80年前青岛的魅力。
图1:广西路街景。广西路位于太平路的北侧,是德国占领时期最初规划并建设的城市街道之一,最初命名为“海因里希亲王大街”或“亨利王子大街”。截至1910年,广西路两侧的商务楼宇已初现规模,多家欧美大型公司在此设立了分支机构。
图2:青岛体育场。这座宏伟的建筑曾是青岛的体育场,位于现今青岛市南区的文登路。该体育场始建于1933年,是青岛的第一座体育场。当时这里举办了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然而到了2000年,这座体育场被拆除并重建,新的外观与30年代的体育场相似,被重新命名为“天泰体育场”。原青岛体育场仅存于青岛人的记忆中。
图3:青岛海滨景色。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海滨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海面宽阔,水质清澈,海边几无游客。城区大多建筑展现欧洲风情,其中两座高大的尖顶建筑是当时的教堂。有人曾说,全世界许多海滨城市,唯独青岛无法替代。这里有海的浪漫,夏日的凉爽。
图4:山东路街景。这张照片展示的是20世纪30年代青岛山东路的风貌。街道宽广直通,两旁建筑充满异国情调,街道上车辆络绎不绝。1929年,山东路更名为“中山路”。日占时期,中山路又被改回“山东路”。抗战胜利后,名称再次恢复为中山路,一直沿用至今。
图5:山东路北段街景。20世纪30年代,青岛山东路北段的景色。街道两旁建筑高低不一,显露出浓厚的历史感。两边的商铺正常营业,街上有不少人骑自行车,也能看到黄包车,众人都匆匆忙忙的。青岛的街道散发出复古怀旧的氛围,同时也不脱离城市的现代感。
图6:青岛海滨风光。站在山顶远望,青岛海滨的风光令人赞叹。海面平静,大小船只穿梭其间。近处的岩石被开辟为一个小码头,方便人们上下船只。远处海天一色,海边并无游客。
图7:海滨公园入口。20世纪30年代,青岛海滨公园的入口处立有一座木质牌楼,三间四柱,三楼高。中间悬挂着“海滨公园”四个金字非常显眼。通过牌楼的柱子可以看到迷人的海景。起初这里并不称为海滨公园,而是“若愚公园”。后来更名为“海滨公园”、“莱阳路海滨公园”。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公园再次更名为“鲁迅公园”。
图8:海滨公园水族馆。这张照片清晰地展示了青岛海滨公园水族馆的建筑以及青岛海水浴场。海边几乎无游客。青岛海滨公园水族馆始建于1931年,位于莱阳路4号的青岛海滨公园内(今鲁迅公园)。水族馆的名称由胡若愚题写。
图9:胶济铁路管理局大楼。照片中的红顶建筑是当时的青岛胶济铁路管理局大楼。胶济铁路自1899年开工建设,1904年全线通车。1915年,日军设置的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山东铁道部曾驻扎此处。
图10:青岛取引所及商工会议所商品陈列馆。20世纪30年代,青岛取引所及商工会议所商品陈列馆。取引所为当时日本当局设立的监督管理机构,建于1920年,采用文艺复兴风格。商工会议所是一个日本商会组织。
图11:青岛海滨风光。30年代的山东青岛海滨风光,城市干净整洁,经典景观均沿海而建。漫长的海岸线,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构成了典型的旧城区景象,此外还有洁白的沙滩,充满了异国情调与小资风情。
图12:青岛市迎宾馆。这座德式风格的建筑是青岛市的迎宾馆。它位于青岛市中心的信号山麓,原是德国胶澳总督官邸,始建于1905年,俗称“提督楼”。1934年,该建筑被改为迎宾馆。
图13:青岛栈桥。30年代,青岛栈桥伸入海中的景象。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专用军事码头。栈桥尽头有名为“回澜阁”的两层八角楼。当时,栈桥两侧设有休息的长椅,古色古香的欧式灯柱增添了几分韵味。
图14:同仁会青岛医院。照片中位于山间绿树中的红色屋顶建筑是当时的同仁会青岛医院。最初为德国野战医院,后改为同仁会青岛诊疗所。抗战期间,它是东亚医专附属医院,战后更名为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6号。
图15:东海饭店。20世纪30年代,位于青岛汇泉角的“东海饭店”大楼,始建于1933年,当时是青岛的地标性建筑。曾被誉为“东亚一景”、“东方海上明珠”。
图16:青岛日本高等女学校。照片中的红顶建筑是当时的青岛日本高等女学校,始建于1917年。1923年,改为青岛高等女学校。1946年,更名为中正中学。1949年,变为青岛医学院。1996年拆除。
图17:圣弥厄尔教堂。30年代,山东青岛教堂的景象,本名圣弥厄尔教堂,始建于1932年。双塔塔身高56米,当时是山东省最高的建筑。它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8:日本中学。照片中的建筑是一所日本中学,始建于1915年。1946年,改为山东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
图19:日军司令官邸。照片中位于山顶的建筑是当时日军在青岛的司令官邸。远处,山顶上的最高建筑是无线电所。
图20:第一寻常小学。30年代,位于青岛武定路的第一寻常小学,创立于民国四年(1915年)。1927年,青岛的日本侨民约有14000人。照片中,学校外的下沉广场是学校操场。
图21:海岸炮台。30年代,山东青岛海岸炮台的景象。三座炮台一字排开,炮口朝向海面。从照片上看,这些大炮已显老旧,锈迹斑斑。
图22:海滨风光。30年代,山东青岛海滨风光。山与海相接,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形成绝美景观。海边稀少游客。
回望20世纪30年代的山东青岛,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让人印象深刻。现在的青岛是新一线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依旧被誉为“东方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