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宅到城建博物馆:苏州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典范
从潘宅到城建博物馆:苏州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典范
卫道观前潘宅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8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宅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麒兆及其子历经十余年不断扩建而成,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五路六进,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规模庞大,是清代苏州地区富商宅第的代表。
清晚期因家族衰落,部分宅院被割卖,解放后后因对私改造,部分房产长期为振亚丝织厂使用,其余绝大部分散为民居。因潘宅年久失修且历经多次加改建,原苏州市房管局直属房屋所分别于2001年、2004年、2005年对其进行过三次修缮。
2022年,为提升卫道观前潘宅的功能品质,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再次组织了修缮工程,并将其布展为苏州城建博物馆,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负责基础业务和日常管理。如今的卫道观前潘宅,依托丰富的档案资源,展示2500年来苏州城市建设中的格局变迁和多元发展,在城建文化记录、古城更新探索上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价值阐释
清代江南水乡民居的典型代表,见证了苏州旧城发展的演变
卫道观前潘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及住房,每进之间以砖雕门楼分隔,左右轴线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等,各组之间设置备弄,并在宅院内精心布置花园,形成三组纵列的典型清代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群。潘宅基本保存完整的格局和外围环境反映出潘氏文人名士的日常生活场景和苏州传统民居安宁、平和的整体格调。卫道观前潘宅所处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保留着众多传统的江南水城民居和古巷,并且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宅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也展示了清朝以来苏州旧城发展演变的过程。
修缮后庭院景观
建筑本体展现了浓厚的苏州传统地域建筑特色
卫道观前潘宅礼耕堂结构规整、用材精细,为清乾隆时期厅堂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现存少有的古建大型厅堂。前檐挑檩头雕有水浪、龙头、鲤鱼,内檐雕灵芝梁垫,图案精致饱满。后堂楼前部为鹤颈轩、船篷轩,梁垫雕有各种花卉,寓意吉祥如意。原有的八座砖雕门楼中,中路三座保存较为完好,属砖雕中的上品。整座建筑群都体现出浓厚的苏州地域建筑特色,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评弹名家周玉泉、徐云志、严雪亭,苏滩艺人沈金根以及古彩戏法等都曾在潘宅内演出,赋予建筑附加的艺术文化价值。
修缮后礼耕堂布展
潘氏家族史具有广泛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潘麟兆父子改习商贾,积铢累寸,终成家业大富,展现出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时,潘氏一族作为苏州城名门,常以巨资资助慈善事业,如捐赠湖石假山至美“明轩”,为首次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苏州古典园林贡献力量。潘氏家族这种善举不受时空限制的行为和家风,具有广泛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亮点一:主题博物馆焕活利用古民居
本次卫道观前潘宅项目包括潘宅中路、西路、西边路的部分建筑,基于代表性民居浓缩千年城建历史的活化利用概念,改造后的潘宅成为国内首个“城建”主题专业博物馆。
城建博物馆城市生长厅
博物馆运营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苏州之窗为核心元素,使潘氏旧宅在记录其家族史的同时成为苏州城市建设成果展示的新场所。潘宅得到持续性保护和利用,成为民居类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
城建博物馆内部陈列
亮点二:文物建筑新旧部分的巧妙交汇
潘宅历经多次修缮,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保存整体建筑风貌和结构,进行局部修缮整治,传承了建筑本体的城市记忆。而面对原有建筑类型多样、空间组合复杂的难题,设计团队将古民居文化和现代风格深度融合,建筑设计既保留传统建筑的独特风貌,又增强博物馆设计的独立性、开放性。更新改造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前提下,以寻找传统民居和现代化博物馆的平衡点为主要理念,实现新旧交融、交汇。
城建博物馆内部院落
潘氏家族历史文化长廊
城建博物馆城纪千载厅
亮点三:以多媒体陈展手法打造沉浸式体验模式
在创新开发档案资源基础上,苏州城建博物馆进一步利用现代化展陈技术开发沉浸式策展来拉近苏州城建史和潘宅文化与公众的距离,串联苏州城建的各个历史阶段,更好地展现苏州城建各阶段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博物馆五大展厅及手工木作原型
例如通过手工木作模型复原瑞光塔等历史建筑,三维建模复原南宋《平江图》中坊市一体、河街相邻的特色城市格局,数字技术再现《姑苏繁华图》中明清苏州的市井生活,手绘可触摸的《现代苏州城建图》。实现“看一馆而知百馆,观百馆而知一城”的参观体验,苏州城建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新时代城建文化的传承地。
手绘版苏州城建图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文物处(文管办)
时代人居公众号 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