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荆山:威海卫抗英斗争的英雄
刘荆山:威海卫抗英斗争的英雄
1900年4月6日,山东威海桥头区江家口村的刘荆山组织了一场著名的碑口庙抗英集会。在这场集会上,他慷慨激昂地号召村民们:“维护主权,不怕流血,团结一心,把英国侵略者赶出威海去!”这番话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爱国热情,也开启了威海卫地区反抗英国租借的序幕。
刘荆山,字雪堂,1860年出生于山东威海桥头区江家口村(今属荣成市)。他自幼习武,为人豪爽正直,对国家命运充满关切。当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的消息传来时,刘荆山义愤填膺,立即着手组织抗英斗争。
他首先串联本村的武秀才江正己,以及北虎口村的农民谢仁山和圈于家村的于仁山等人,共同商议抗英大计。在他的领导下,威海东南乡一带的抗英斗争迅速展开。
1900年4月6日,刘荆山在碑口庙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抗英集会。会上,他不仅发表了激昂的演讲,还带头砸碎了英国人埋下的租界石。随后,他带领群众将碑口庙附近的租界石全部捣毁。次日,他们又将英国殖民军运往报信村的租界石全部砸碎。
英国殖民军为了报复,抓走了马井泊村的20多名老人,并将他们囚禁在英军营地。得知消息后,刘荆山当机立断,连夜组织人员进行营救,成功将被囚的群众全部救出。
4月7日,刘荆山率领群众继续前进,在垛山顶与正在埋设租界石的英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在这场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他飞脚踢落了英军头目沙巡查(绰号沙鬼子)的手枪,不幸被敌人开枪射中,壮烈牺牲。英军随后将他的遗体浇上煤油焚烧,但村民们最终还是将他的遗骸抢运回来,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刘荆山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编唱民歌颂扬他的英雄行为:“提起刘荆山,人人称好汉。满腔爱国志,抗英他领先。脚踢沙鬼子,洋人心胆寒。虽死犹光荣,千古英名传。”
刘荆山的抗英斗争虽然最终未能阻止英国租借威海卫,但他的英勇行为和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当地民众,成为近代中国反帝爱国运动中的一段佳话。他的事迹不仅展现了普通民众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的勇气和决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