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基于深度学习探索地下流体中的地震前兆信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基于深度学习探索地下流体中的地震前兆信息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09A0033C00

地震预报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即使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准确预测地震仍然困难。AI时代的到来为实现科学技术突破提供新机遇,本文深度探讨了如何将深度学习技术与地下流体监测数据相结合,实现地震前兆信号的有效识别。

为什么可以在地下流体中监测到地震前兆信号?

地下流体能够监测到地震前兆信号,是因为地下水系统可以极大地放大细微的构造形变和地震应力场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孔隙压力、水位、水化学成分等指标反映出地壳内部的动态过程。此外,地震前的应力-应变变化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地下流体的异常变化成为有效的地震短期前兆指标。


图1 图文摘要

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捕获地下流体中的前兆信息?

基础模型开发

时间序列异常检测常通过数据重构和预测来实现,当模型的预测值或重构值与观测值偏离并达到设定阈值时,标记为异常,但这些异常需经过专业验证以排除非地震前兆。为提高模型效果,可将监测数据划分为地震活跃期和非活跃期,利用非活跃期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活跃期数据用于测试。由于大部分监测数据缺乏明确标签,建议采用无监督学习技术,特别是自监督学习技术,自动挖掘数据中的潜在模式。结合传统信号分析技术开发混合模型,可更有效地处理复杂、高维数据,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从而更准确地捕捉地震前兆信号。

完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目录

随着算力的不断提升和算法的不断优化,深度学习模型在地下流体监测将得到更多的应用。通过人机交互,可以进一步开发、完善地下流体地震前兆信息目录,包括:地震活跃期与非活跃期标签、前兆异常标签、对应的地震震级、震中距、前兆到地震的发生时间等。

基础模型到大模型发展

当基础模型足够成熟且拥有完善的地下流体地震前兆信息目录后,可以将其扩展至大模型,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精准度和通用性。借鉴ChatGPT等大模型的训练逻辑,在模型训练阶段使用大规模地下流体数据进行自监督学习,以识别前兆异常并对地震做出初步预报。在此基础上,再利用特定区域的有标签数据进行微调,结合监督学习,进一步优化模型,确保其精确地适应特定的地下流体监测任务。

建立实时监测与预报系统

不同于传统的地震预报系统,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地下流体异常信号,提供更长的地震预报时间,从而减轻地震可能带来的损失。我们建议预报系统的设计要重点关注如何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同时减少误报率,确保预报系统的实用性和效果。

总结与展望

地下流体异常检测在地震前兆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传统方法难以有效整合多元化、大规模的数据。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深度神经网络具备强大的异常数据挖掘能力,未来大模型的发展有望打破传统方法的信息壁垒,实现真正的数据融合,挖掘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通过建立完整的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目录,从基础模型(尤其是无监督学习)到大模型,最终实现系统化的实时监测与预报体系,这为地下流体监测和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内容来自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