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龙椅:500年皇权象征的沧桑历程
紫禁城龙椅:500年皇权象征的沧桑历程
走进紫禁城太和殿,那把金光闪闪的龙椅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帝权力的象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从明嘉靖皇帝重建太和殿到袁世凯称帝时的改造,再到1963年故宫博物院修复这把珍贵的龙椅,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把龙椅背后的故事吧!
五百年沧桑:龙椅的历史传承
现存的太和殿龙椅制作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把龙椅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重建皇极殿时遗留下来的,清朝入关后历代皇帝都使用它,从未改变。龙椅正式名称为“髹金雕龙木椅”,由于它放在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太和殿里,在全部龙椅里地位是最高的。
龙椅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采用紫檀木制作,内嵌桦木板心,使用金丝楠木。表面涂有金黄色油漆,四面开光镂雕龙纹,椅背和扶手装饰13条金龙。宝座后有七扇雕云龙纹髹金漆大屏风,满雕龙纹,左右有宝象、香筒、甪端等陈设物品。宝座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蟠龙柱,其上各为一条蟠龙绕柱,腾飞于海水江崖之上。
龙椅见证的历史风云
龙椅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家具,更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国远征军总司令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伯爵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作为八国联军的总指挥,瓦德西率领联军攻入北京城,并在随后的岁月里在中国驻扎了一年有余。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瓦德西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大步走向那把龙椅。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看着这位德国将军毫不犹豫地坐了上去。那一刻,瓦德西的表情似乎充满了得意。他环顾四周,仿佛真的成为了这个古老帝国的主人。为了永远记住这个时刻,瓦德西还特意让随行人员为他拍了一张照片。
1912年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史称“逊清小朝廷”。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
1917年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7月1日,张勋兵变,溥仪又坐上龙椅,大封群臣。7月3日,段祺瑞出兵讨伐。12日,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次日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
从尘封到重现:龙椅的保护与传承
1959年,故宫的文物专家在一张晚清时期的旧照片上,了解到光绪时代的太和殿内貌,就根据照片中的龙椅样式,四处查找,终于从一个存放旧家具的仓库里找到了这把龙椅。当时龙椅已经非常破旧,漆全掉了,上面也有多处缺损,腿瘸了一根,看上去跟一把普通的旧椅子没什么区别。经过修复,这把珍贵的龙椅重新焕发光彩,被放置在太和殿内供游客观赏。
2014年1月7日,这座空椅被故宫工作人员精心清理了一次,更加金光绚烂。2014年4月7日,由中国园林博物馆和北京市天坛公园共同举办的“坛庙撷英”文物展开展,汇集150件天坛收藏的文物珍品,其中60%以上的文物一直藏于文物仓库中,为首次公开展出,包含龙椅、乾隆玉玺等珍贵文物。
作为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杰出代表,这把龙椅融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多重艺术形式,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皇权思想。今天,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