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平衡术:神经修复领域的创新突破
周围神经平衡术:神经修复领域的创新突破
近年来,一种名为“周围神经平衡术”的新型医疗技术正在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项技术通过调节周围神经功能,有效改善了脑瘫、偏瘫等患者的运动障碍,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技术创新:柔性电子神经袖带
周围神经平衡术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独特的柔性电子神经袖带。这种袖带由英国剑桥大学电气工程系George Malliaras教授团队研发,采用掺杂十二烷基苯磺酸盐的聚吡咯作为致动材料,能够在低至几百毫伏的电压驱动下主动缠绕神经。与传统神经接口相比,这种设计无需使用手术缝合线或胶水,大大降低了神经损伤的风险。
专家引领:穆广态教授的临床突破
在临床应用方面,北京医大神经外科首席主任医师穆广态教授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将周围神经平衡术应用于脑梗后遗症的治疗,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精准定位受损神经,进行精细的平衡调整,成功帮助众多患者恢复肌肉与神经间的协调功能。
穆教授表示,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肌张力高的偏瘫患者。通过调节痉挛肌肉的神经传出,将过多的神经兴奋转移至无力肌肉,可以实现屈肌与伸肌之间的动态平衡。与传统疗法相比,周围神经平衡术具有微创、安全、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的优点。
临床实践: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深圳首康医院,一位13岁的脑瘫患者李某某接受了显微镜下选择性周围神经平衡术。手术通过电生理监测辅助下的精细操作,包括神经的松解、部分切断以及神经转接移位等,成功缓解了患者的脑瘫肢体肌肉痉挛和高肌张力问题,显著改善了其行走时的异常步态。
另一例脑瘫患者在接受穆广态教授的治疗后,双侧足外旋畸形得到了明显改善。穆教授在手术前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并根据评估结果量身定制手术方案。术后,患者不仅足外旋状态得到纠正,还重新找回了行走的自信。
康复训练:术后恢复的关键环节
虽然周围神经平衡术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改善,但术后康复训练同样重要。穆广态教授强调,患者需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也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位术后第四周的患者在康复日记中写道:“这周开始时从双拐变成了单拐,从承重时小步幅到开始增加幅度。足跟垫还有几厘米不过不准备下降,活动度的提升在预期当中,先优先承重下周再增加活动度。”
未来展望:神经修复领域的重大突破
周围神经平衡术的出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肢体修复领域的空白,更为后续的医疗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穆广态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和创新,使我国在矫形手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成果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500万名残疾人,其中脑瘫患者约600万人,12岁以下的脑瘫儿童近200万人,每年新增脑瘫病例4万至5万人。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周围神经平衡术无疑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这项技术将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