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海洋生态保护:从愿景到行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海洋生态保护:从愿景到行动
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196个缔约方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一框架设定了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恢复30%退化生态系统的雄心勃勃的目标。然而,一年多过去了,这个被誉为“历史性”的协议正面临着严峻的执行挑战。
《生物多样性公约》: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里程碑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是全球第一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国际性公约。公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分享遗传资源惠益。目前,该公约已有196个缔约方,覆盖了几乎所有国家。
海洋生态保护:刻不容缓的全球议题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孕育着无数独特的生物种类。从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的珊瑚礁,到具有强大碳汇功能的海草床,再到由大量牡蛎固着生长形成的牡蛎礁,这些生态系统不仅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还具有净化水质、缓解海水酸化等重要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等人为因素,海洋生态系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自1970年以来平均减少了69%,物种丧失的速度正在加快。因此,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昆明-蒙特利尔框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蓝图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其核心目标包括:
- 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
- 恢复至少30%的退化生态系统
- 减少污染,包括塑料污染
- 打击非法捕捞
- 改革对自然有害的补贴
这些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重视,也为各国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执行挑战:资金短缺与行动滞后
然而,美好的愿景需要切实的行动来支撑。目前,“昆明-蒙特利尔框架”的执行正面临严峻挑战。
资金缺口巨大:据估算,全球每年需要7000亿美元用于自然保护,而目前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足。虽然建立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但目前仅有7个国家出资,总额仅为2.4461亿美元,与所需资金规模相去甚远。
国家行动方案提交不足:截至目前,只有25个国家提交了完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而更多国家只是制定了目标。这种行动上的滞后将严重影响全球目标的实现。
国际合作:中法携手推进海洋生态保护
面对挑战,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法两国作为海洋国家和生物多样性大国,已展现出积极的合作姿态。
两国承诺:
- 到2030年有效保护和管理至少30%的海洋和沿海区域
- 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
- 打击非法捕捞
- 防治海洋污染
- 推动“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
法国将于2025年6月在尼斯举办下一届联合国海洋大会,这将是展示各国行动进展的重要平台。
展望未来:从承诺到行动
2024年10月在哥伦比亚卡利召开的COP16大会将是检验“昆明-蒙特利尔框架”执行效果的重要时刻。各国需要展示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目标设定上。
执行秘书长阿斯特丽德·舒马克表示:“COP16大会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证明这个框架并非只是一些漂亮话,而是各国都在采取切实的行动。”
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必须团结一致,将美好愿景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不仅关乎自然界的未来,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