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揭示:农村老龄化如何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浙大研究揭示:农村老龄化如何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3年,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村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导致农场规模缩小、农业产出下降,还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研究团队通过对15,000户农村家庭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场规模减少了4%,约400万公顷的耕地被撂荒。这一变化进一步导致农业投入减少,包括化肥、粪肥和机械的使用量下降,最终使得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分别降低了5%和4%。更令人担忧的是,化肥流失增加了3%,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农村老龄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随着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往往缺乏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这不仅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此外,老年人体力有限,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困境。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专家建议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如合作社经营等。这些新模式通常由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农民主导,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研究预测,到2100年,通过推广新型经营模式,农业投入、农场规模和农民收入将分别增长14%、20%和26%,同时化肥流失将减少4%。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将其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文件强调,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专家建议,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精准识别不同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服务现状,科学谋划细化政策措施。同时,要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农村老龄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农村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