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心血管健康的守护神?
阿司匹林:心血管健康的守护神?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头号健康杀手,据统计,每年约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2%。在众多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中,阿司匹林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疗效,被誉为“心血管健康的守护神”。然而,这味“神药”并非人人适用,其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和相关指南。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甾体抗炎药。其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机制主要与血栓形成过程密切相关。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是血小板的聚集,而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有效阻止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这种作用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引发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尤为重要。
最新指南推荐
2022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基于最新循证研究结果,更新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推荐声明》。该指南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使用提出了更为精准的建议:
适用人群:适用于≥40岁、无心血管疾病症状或病史、无高出血风险的成年人。
推荐意见:
- 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40~59岁成年人,是否启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因人而异,应该基于医患共同决策,权衡潜在益处和危害后进行个体化决策(C级推荐)。
- ≥60岁成年人:不推荐启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D级推荐)。
风险评估:
-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的汇集队列方程(PCE),考虑年龄、胆固醇水平、收缩压水平、降血压治疗、是否合并糖尿病和吸烟状况等因素。
- 出血风险评估需考虑年龄、男性、糖尿病、胃肠道疾病史、肝病、吸烟、血压升高以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和抗凝药物等因素。
剂量和停药年龄:
- 推荐低剂量(81mg/d)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 没有出血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很少发生出血事件。对于已经开始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果没有出血事件,净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继续增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风险逐渐增加,净收益会逐渐减少,考虑在75岁左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未经咨询临床医生不应擅自停用。临床医生需要考虑年龄、CVD风险和出血风险、患者自身意愿以及服用阿司匹林的原因,决定是否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特殊人群使用建议
已确诊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已患有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或外周血管病的患者,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二级预防,推荐剂量为每天75-100mg。
高血压患者: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康指出,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低于150/90mmHg)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但对于年龄<40岁或>70岁的高血压患者,不建议使用。
糖尿病患者:40-70岁之间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使用注意事项和副作用
出血风险: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是增加出血风险,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一项纳入10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58%,另一项研究则显示颅内出血风险增加31%。
用药时机和剂型:阿司匹林肠溶片应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早晨空腹服用效果最佳。普通片剂则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禁忌人群:以下情况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 血压控制不佳(>140/90mmHg)
- 有消化道溃疡史
- 严重血小板减少
- 凝血功能障碍
- 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
- 严重肝脏疾病
- 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布洛芬、激素、抗凝药等)
- 有重要脏器出血史
结语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其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和相关指南。在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之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个体化决策。同时,预防心血管疾病不能仅依赖药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和控制体重,同样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