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再敲警钟:从政策到实践的全方位审视
校园食品安全再敲警钟:从政策到实践的全方位审视
近日,国务院食安办联合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健全校园食品安全全链条防控风险的制度机制,强化校园食品安全保障。这一举措再次凸显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千万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学校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
政策加码,严守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通知》要求学校校长(园长)应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学校要加强病媒生物防制,规范复用餐饮具清洗消毒、大宗食材采购和进货查验制度落实。实行承包经营的,应严格按照招标程序统一组织招标,建立食堂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校外供餐的,应选择具备集体用餐配送资质的校外供餐单位,严格实行评价和退出机制。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全面加强对本地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各地食安办、教育行政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要依职责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强化部门协作,定期组织开展风险交流会商,健全校园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持续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水平,推行“互联网+”智慧监管运用,完善食品安全投诉处置机制和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与挑战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多个环节,从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到最终的餐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此外,学校食堂的管理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管理松散,机制缺失:一些学校自办食堂存在管理松散、机制缺失、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饭菜质量难以保证。
违规招标,风险隐患:有的学校食堂对外承包时存在违规招标现象,埋下诸多风险隐患。
监管不力,漏洞频现:在对食堂和校园餐的监管上,一些地方和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留下不少漏洞。
成本压力,质量堪忧:为了控制成本,一些学校可能选择价格较低的食材,这往往会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近期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引发深思
近期,多起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例如,昆明某学校食堂被曝使用发臭肉类,经调查发现确实存在气味异常的问题,相关部门已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查封食堂和停止对学生供餐。又如,辽宁本溪一学校食堂被指疑似给学生吃垃圾桶剩菜,性质极为恶劣,国务院食安办已对此进行约谈。
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学校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也引发了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深度思考。为什么类似的问题总是在学校食堂中发生?为什么进口冻肉会出现在学生的餐盘中?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改善校园食品安全的建议与措施
完善机制,压实责任:学校校长(园长)应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各地食安办、教育行政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要依职责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透明管理,智慧监管:推行“互联网+”智慧监管运用,完善食品安全投诉处置机制和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通过完善“互联网+”智慧平台机制,让数据共享、企业信用等级公开、智能留痕有据可追,增强食堂加工、承包、采购等环节的透明度。
多方参与,共治共享:建立由家长、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食品安全监督小组,实时监督学校食堂的运营情况。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严格执法,强化问责:对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通过严格执法和问责,倒逼学校和相关责任人切实履行食品安全责任。
校园食品安全是教育事业中的关键一环,是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未来的大事。只有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吃上安全、健康的食物,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