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维辉教授揭秘:方言演变的秘密
汪维辉教授揭秘:方言演变的秘密
近日,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作了一场题为“词汇史与方言的互证”的讲座,深入探讨了方言演变的历史脉络和研究方法。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方言演变的秘密,也为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方言演变的历史见证
汪维辉教授以朝鲜半岛李朝时期著名汉语学家崔世珍的著作为例,展示了方言演变的研究方法。崔世珍的《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517)、《老朴集览》(1517)、《四声通解》(1517)、《训蒙字会》(1527)、“吏文诸书辑览”和《吏文续集》(1539)等著作,详细记录了明代中期的汉语口语词汇和语音,为研究十六世纪初期北京话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比“鹅老”“快子”“给”“还”等词汇的使用情况,汪教授生动展示了汉语词汇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他指出,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方言的独特性,还为研究汉语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方言演变的规律探索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盛益民进一步阐述了方言演变的规律。他提出了一套基于类型学导向的历史重建方法,包括确定研究对象的内涵、考察共时类型与地理分布、构拟原始形式、解释古今演变等步骤。
盛教授强调,方言的语法史是汉语语法史的关键部分,应将其与普通话的语法史相结合。通过跨语言比较、历史比较、内部比测等方法,可以揭示方言语法演变的规律。他以内陆闽语和沿海闽语为例,展示了研究方言语法史的具体步骤,并通过闽南语、吴方言等方言区的案例,探讨了方言语法史的分布样态和原始语言形式。
方言保护的紧迫性
然而,当前方言保护正面临严峻挑战。最新研究显示,汉语方言的代际传承出现明显断裂。例如,在吴语区,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人群比例居全国最低,其中苏州仅2.2%,上海22.4%,浙江三地杭州9.2%、温州7.3%、宁波4.6%。闽东宁德话的调查也显示,2018级和2019级初中学生中,能熟练使用方言的比例分别仅为8%和4.9%。
为应对这一挑战,专家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维护语言权利,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从小抓起,营造良好语言环境;融合非遗保护,多方齐抓共管。这些措施旨在保护我国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确保方言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方言的现代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还深刻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发展。一些源于方言的词汇,如“给力”(闽南话)、“神马都是浮云”(陕北方言)和“雷人”(浙江北部方言),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并融入现代汉语,丰富了语言表达。
方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参与,我们有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让这份独特的地方文化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