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主播必看!直播带货中的法律雷区
男性主播必看!直播带货中的法律雷区
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男性主播们在享受高曝光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例如虚假宣传、未经使用即推荐商品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罚款甚至封号。辛巴团队因销售“糖水燕窝”被罚90万元,李诞因代言女性内衣被处罚65万余元。因此,男性主播们务必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踩入法律雷区。
虚假宣传: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风险
虚假宣传是直播带货中最常见的法律风险之一。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如果主播在直播中夸大产品功效或使用不实描述,就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例如,宁波北仑区一家企业在直播带货中宣传某植物饮料具有“改善肌肤黄黑、暗沉,美亮肌肤”等功效,并承诺饮用后7天看到变化,28天见证改变。由于无法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该企业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30万元罚款。
知识产权侵权:一不小心就可能踩雷
在直播带货中,知识产权侵权也是一个重要风险点。主播在推广产品时,如果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标、专利或版权内容,就可能构成侵权。
天津知识产权法庭审结的一起案例中,某网上推广销售服务公司在直播推广案外企业生产的故事机时,将某文化传播公司的故事机摆放在周围进行对比,并配以不当描述。这种行为被认定为商业诋毁,最终被判赔偿。
合同纠纷:销售目标与退货退款的坑
直播带货中还经常出现合同纠纷,主要集中在销售目标未达成的退款问题和退货退款责任归属等方面。
例如,山竹公司与白禾公司签订协议,约定由白禾公司提供粉丝量为100万~500万的主播进行直播带货,目标销售额为42万元。然而,白禾公司安排主播进行3场直播后,直播成交金额竟为0元。最终法院判决白禾公司违约,须返还2.5万元合作对接费。
广告法违规:用词不当也会被罚
在直播带货中,主播需要注意用词规范,避免使用绝对化用语或涉及医疗功效的宣传。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也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
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管局查处的一起案例中,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直播带货时,为提高商品销售量,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的情况下,采取夸大或虚构商品功能及性能等宣传用语销售商品,被处以20万元罚款。
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严格审核产品信息:在推广前,务必对产品信息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所有宣传内容都有据可查,不夸大其词。
规范用语:避免使用绝对化用语,不涉及医疗功效的宣传,严格遵守《广告法》相关规定。
明确合同条款:在与商家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包括销售目标、退货退款处理方式等。
尊重知识产权:在直播中使用他人商标、专利或版权内容时,务必获得授权。
建立风险意识:定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关注行业动态,提高法律意识。
直播带货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行业,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法律风险。男性主播们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时刻保持法律意识,遵守相关法规,才能在这个行业中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