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学子亮相春晚:揭秘武汉分会场演出幕后故事
华中师大学子亮相春晚:揭秘武汉分会场演出幕后故事
除夕之夜,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如期而至。在武汉分会场的绚丽舞台上,一群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用他们的汗水和努力,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半个月的艰辛排练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参与了武汉分会场的演出,他们表演的是独具荆楚韵味的开场舞——琴鼓舞。为了这场仅有一分半钟的演出,学生们从2024年12月中旬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琴鼓是专门为这场舞蹈定做的道具,每个重达十余斤。”音乐学院舞蹈系大二学生李一坤回忆道,“我们的动作幅度很大,需要时而跳跃,时而托举。长时间的排练让大家都感到肌肉酸痛,但没有人退缩。”
每天8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持续了半个多月。学生们不仅要完成高难度的动作,还要克服寒冷天气带来的不适。音乐学院2021级本科生丁宁表示:“冬夜的寒风吹在身上,大家穿着演出服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真的很不容易。即便如此,每一个参加演出的华师学子都很认真地完成了彩排和录制。”
团队协作的力量
这场演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在横渡长江博物馆前的《楚乐》阵容中,舞台顶层有350余位舞者执羽而舞,其中就有华师学子的身影。为了确保每个动作都整齐划一,学生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几乎每个动作都成了肌肉记忆,大家配合得很协调。”李一坤说,“当自己有机会参演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我们参加节目的时长不到两分钟,动作练习、演员走位、场景阵容等都要经过反复协调、磨合,通宵排练是‘家常便饭’。”
学校的支持与关怀
学校也为学生的演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音乐学院第一时间为学生购置保暖外套、暖宝宝、保暖衣等物资。由于录制通常持续到凌晨,辅导员及时联系学校,保障学生宿舍的热水供应。
“我们的舞台搭建在江滩边上,夜晚的寒风吹在身上,大家穿着演出服一遍又一遍地排练,一点又一点地抠动作细节,真的很不容易。”音乐学院2023级研究生桂思琪说,“学校和学院的老师们给了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全心全意的支持。”
艰难中的坚持
在排练过程中,许多学生都遇到了身体上的挑战。音乐学院2021级本科生丁宁表示:“从夜晚到凌晨,高强度的排练,精益求精地打磨细节,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也是精神上的考验。其间不少同学生病,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退出,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精彩的呈现
最终,华中师大的学子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在武汉分会场的舞台上,他们与众多明星同台演出,用琴鼓舞展现了荆楚文化的魅力。
“当站在舞台上,面对着全国观众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骄傲。”李一坤说,“我们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展示武汉的文化力量和蓬勃精神。”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兰天文表示:“春晚,作为全球华人最为瞩目的文化盛宴,无疑也是无数艺术学子最为梦想的舞台之一。我校音乐学院学子首次受邀参与武汉分会场的演出,不仅能身临其境当下最具科技与艺术相融的舞台,还能充分感受排练过程中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以及超越课堂与校园的职业体悟。由此检阅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提质高质量艺术实践的团队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师生团结一心,具象化地呈现出了‘爱在华师’的美好传承。”
这场演出的成功,展现了华中师大师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精神,也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