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乐版权归属大揭秘:谁才是真正的创作者?
AI音乐版权归属大揭秘:谁才是真正的创作者?
随着AI音乐创作技术的快速发展,版权归属问题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AI生成的音乐作品是否受版权保护?如果受保护,其版权应该归属开发者、使用者还是其他相关方?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音乐产业的未来发展,也考验着现有法律体系的适应性。
法律困境:AI能否成为作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只有自然人或法人能成为作者,而AI不具备独立法律人格,因此无法享有版权。这一规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尽管不同国家的具体表述可能有所不同。
然而,AI生成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完全否认其版权保护似乎不太合理。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AI生成的作品具有独创性,其版权应该归属何方?
实践探索:从案例看版权归属
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国内首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品著作权的判决。这一判决不仅在国内引发广泛讨论,也引起了国际关注。英国Sussex大学知识产权法学者Andres Guadamuz博士认为,这一判决为全球人工智能版权辩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美国,多起涉及AI音乐版权的诉讼正在审理中,包括Thomson Reuters诉Ross Intelligence、Authors Guild诉OpenAI等案件。这些案件的核心争议在于:AI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他人作品是否构成侵权?如果构成侵权,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平台博弈:利益相关方的立场
面对AI音乐版权的不确定性,不同平台和利益相关方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2024年4月,246名国际音乐人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停止使用AI侵犯艺术家权利。他们特别指出,AI的深度伪造和声音克隆技术对音乐人的隐私和生计构成威胁。
全球最大音乐版权方环球音乐集团采取了更直接的行动。2023年3月,环球音乐要求Spotify和苹果等流媒体平台切断AI训练途径,并从TikTok下架数百万首拥有录音版权的歌曲。
与此同时,AI音乐生成平台如Suno和天工SkyMusic则在快速扩张。Suno的最新版本每周访问量接近1000万,付费会员每月可生成2000首歌曲。这些平台通常会规定版权归属:例如,AIVA平台的Pro模式下版权归属于用户,而网易天音则明确用户基于AI生成内容再创作的成果知识产权归用户。
未来展望:寻求平衡之道
面对AI音乐版权的复杂性,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版权保护范围:规定哪些音乐内容属于版权保护的范围,包括音乐作品本身、演奏录音、音乐视频等。
规范AI使用行为:禁止未经授权将受版权保护的音乐内容用于人工智能的事先学习或训练。
确立版权归属原则:对于人工智能辅助或生成的音乐作品,明确版权的归属原则。例如,若人工智能在创作过程中仅起到辅助作用,版权仍归创作者所有;若人工智能独立生成作品,则需探讨版权是否归开发者、使用者或公共领域所有。
加强监管与执法: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部门,负责音乐领域版权保护的监管工作。
促进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在音乐版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侵权问题。
结合技术保护与法律手段:采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保护音乐信息,如数字水印、加密技术等。建立版权纠纷事前预警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侵权行为。
AI音乐版权归属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平衡创新与权益保护将是关键。正如广东省政协委员蓝泽敏所言,出台音乐领域版权保护相关规定是应对人工智能与音乐领域迅速发展的必要举措。这些规定应全面考虑版权保护范围、AI使用行为规范、版权归属原则、监管与执法、国际合作以及技术保护与法律手段的结合,以保障音乐创作者的权益并推动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