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谈AI音乐: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
叶小钢谈AI音乐: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
“我们既要拥抱AI,也得清楚它的局限性。”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近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对AI音乐创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他看来,AI音乐技术虽然降低了创作门槛,但终究难以替代人类大脑思维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一观点引发了我们对AI音乐与传统音乐关系的深入思考: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AI音乐创作的最新突破
2024年,AI音乐创作迎来了新的突破。以Suno V4为代表的最新版本已经能够生成音质更高、时长更长的完整歌曲。在国内,字节跳动的海绵音乐、昆仑万维的天工SkyMusic和趣丸科技的天谱乐等平台相继推出,各展风采。
这些平台不仅支持文字生成音乐,还创新性地加入了图片、视频生成音乐等功能。用户只需输入一句话、上传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就能在短短几分钟内生成一首完整的歌曲。这种便捷性让音乐创作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尝试。
然而,AI音乐创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版权问题。今年6月,多家唱片公司对Suno和Udio发起诉讼,称其非法使用版权音乐来训练AI模型。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运营和商业化,成为AI音乐公司必须思考的问题。
另一个挑战是音乐的创意与情感表达。虽然AI可以生成具有特定风格和情感的音乐作品,但其创意和独特性仍然有限。如何提升AI的创意能力,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音乐,是当前需要突破的方向。
传统音乐的价值与困境
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具有精神构建的功能,能够涵养人的高尚精神和仁爱品性,还能通过情感润化作用,帮助人们感悟生活的趣味和生命的价值。同时,传统音乐也是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大包容的文化胸襟。
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音乐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音乐生态流失、传承人青黄不接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保持传统音乐民族性的同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之道
面对AI音乐的快速发展和传统音乐的传承困境,我们需要探索一条平衡传承与创新的道路。
首先,AI音乐和传统音乐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AI可以作为传统音乐创作的辅助工具,帮助音乐家快速生成旋律、和声等基础素材,让他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新。
其次,要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来推动传统音乐的创新。例如,可以通过AI分析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特点,为现代作曲家提供创作灵感。同时,AI还可以用于传统音乐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传统音乐的魅力。
此外,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至关重要。学校应将传统音乐融入美育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接触、理解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更年轻化的方式传播传统音乐,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最后,正如叶小钢所说:“面对AI,我们既要拥抱,也不能过度依赖。”AI音乐是人类创造力的延伸,而不是替代。音乐创作的本质是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这是AI无法完全复制的。未来,最理想的状态是人机协作,让AI成为音乐家的得力助手,共同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
在AI音乐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坚守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让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