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孙燕姿翻唱《七里香》,版权争议大揭秘!
AI孙燕姿翻唱《七里香》,版权争议大揭秘!
近期,“AI孙燕姿”通过模型训练和后期处理,用孙燕姿的声音翻唱了大量歌曲,其中就包括周杰伦的经典曲目《七里香》。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不仅因为其技术上的突破,更因为它带来的版权争议。中国政法大学陶乾教授在南方都市报举办的数字经济治理论坛上详细解析了“AI孙燕姿翻唱”背后的知识产权问题,指出这种行为可能侵犯复制权,并探讨了表演者权和音乐作品作者的权益保护。此外,环球音乐也采取措施禁止人工智能公司访问受版权保护的歌曲库,显示出行业对AI技术冲击的应对态度。
技术揭秘:AI如何“克隆”孙燕姿?
AI翻唱的核心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合成。具体来说,是通过一个名为“SO-VITS-SVC”的开源项目实现的。这个模型能够通过少量的音频样本,学习并复现特定歌手的音色和唱腔。
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数据收集:获取目标歌手(如孙燕姿)的大量音频文件,这些文件需要经过预处理,分离出人声部分。
模型训练:将处理后的音频数据输入到SO-VITS模型中进行训练。模型会学习歌手的音色特征,以及其在不同音高、音量下的表现。
音色转换:当模型训练完成后,就可以用它来“转换”其他歌手的歌曲了。比如,可以用AI孙燕姿的声音来演唱周杰伦的《七里香》。
版权争议:谁动了歌手的“声音”?
AI翻唱的出现,引发了音乐产业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版权和人格权的争议。
复制权问题
在训练AI模型时,需要使用大量原始音乐作品作为数据源。这些作品通常受到版权保护,包括词曲作者的版权、表演者的邻接权以及录音制作者的版权。未经许可使用这些作品进行训练,可能构成对复制权的侵犯。
表演者权问题
AI翻唱是否侵犯表演者权,目前在法律上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AI模仿歌手的声音并不构成对表演者权的侵犯,因为表演者权主要保护的是表演本身,而不是声音特征。但也有人认为,未经许可使用歌手的声音进行商业活动,可能侵犯其姓名权和肖像权。
合理使用争议
有专家指出,AI翻唱可能难以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因为合理使用通常要求使用行为是非商业性的,且不会对原作品的市场价值造成实质性损害。而AI翻唱作品往往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存在商业化的可能性,因此很难满足合理使用的条件。
法律应对:如何规范AI音乐创作?
面对AI翻唱带来的版权挑战,法律和行业正在积极寻求应对方案。
明确使用边界
专家建议,应该明确AI音乐创作的合法使用边界。比如,要求AI创作主体记录并公开训练数据的来源,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同时,对于涉及版权的作品,应该获得相应的授权。
完善立法
目前,我国的《著作权法》尚未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专家建议,应该推动专门法规的制定,明确AI创作中的权利归属和责任分配,平衡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
行业自律
音乐产业也在采取措施应对AI技术的挑战。比如,环球音乐等大型唱片公司已经禁止人工智能公司访问其受版权保护的歌曲库,以保护艺术家的权益。
未来展望:AI音乐创作的前景与挑战
AI翻唱技术的出现,无疑为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可以让普通用户也能制作出专业级的音乐作品,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同时,AI技术还可以帮助已故艺术家“复活”,让经典声音再次响起。
但与此同时,AI音乐创作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除了版权和法律问题,还有声音伦理问题。比如,AI技术可能被用于制作虚假音频,误导公众。此外,过度依赖AI可能会抑制人类艺术家的创造力。
孙燕姿本人对AI翻唱现象的态度值得深思。她在回应中写道:“在这无边无际的存在之海中,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无所谓,我认为思想纯净、做自己,已然足够。”这或许是对AI时代艺术创作最好的注解: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艺术永远来自于人类的心灵。
结语
AI翻唱技术的发展,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保护创作者的权益,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失人文关怀,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的不断完善,相信我们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AI技术真正成为音乐创作的助力,而不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