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专家:AI作曲将重塑音乐产业格局
中央音乐学院专家:AI作曲将重塑音乐产业格局
“AI音乐创作应用的发展可谓迅猛,其‘智能’程度让很多音乐人产生了切实的恐慌。在我看来,AI生成的音乐已经可以用‘成熟’来形容,甚至在一定范围人群中已经做到了‘完美’——已经有听众习惯于用Suno听音乐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教师、青年作曲家巩子晗说。
AI音乐创作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音乐产业的格局。从创作方式到版权保护,再到商业模式和就业市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AI作曲的技术现状与艺术价值
AI作曲通过算法分析历史作品,生成新的旋律和和声,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中央音乐学院专家指出,AI生成的音乐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完美”。例如,AI音乐生成工具Suno只需用户输入简单的文字关键词,就能产出完整的歌曲,包括演唱、编曲和配乐等所有元素。
然而,AI作品仍缺乏人类创作者赋予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中央音乐学院专家黄宗权教授指出,虽然AI在感知和生成上表现出色,但其作品仍然缺乏人类创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在音乐艺术的个体表达和多样性上,AI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辅助工具,尚不能完全替代人类艺术家。
AI音乐创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音乐”课程,鼓励学生使用AI进行音乐创作,并计划举办AI音乐会。课程策划人付晓东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我们对音乐创作、表演与审美的认知,人人都能成为作曲家。”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们被分成15人一组的创作团队,使用音乐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音乐创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帮助他们理解AI与人类创作之间的关系。付晓东教授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能够掀起“AI+音乐”的新浪潮,创建中国音乐大模型,让中国音乐传播得更远更深。
AI作曲对传统音乐创作的挑战与机遇
AI作曲技术的出现,给传统音乐创作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参与创作,推动了“全民制作人”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它也对传统音乐产业造成了冲击,低端重复性工作可能被取代,而高端创意岗位需求增加。
中央音乐学院专家宝玉博士认为,音乐人需要积极拥抱AI工具,利用其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持自身创作的创新性。借助AI生成的素材,音乐家可以探索更多风格和形式,拓宽创作边界,而不是单纯被替代。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音乐创作者能够在合作共生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未来展望:AI与人类音乐家的合作前景
随着技术的进步,AI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生成更具个性化的音乐作品。在这一过程中,音乐家与AI的合作有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央音乐学院专家建议,专业音乐从业人员不要排斥人工智能,而是要将人工智能融入到个人创作中去,辅助自己的创作。“两种平行的创作途径也会有互相借鉴的交点,传统音乐人或许也会因此遇到春天。”巩子晗说。
总体而言,AI正在重塑音乐产业的格局,带来更高的创作自由度和商业潜力。然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就业转型等问题,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