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让《核舟记》“活”起来
创新教学让《核舟记》“活”起来
《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1课,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说明文。它不仅展示了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的精湛雕刻技艺,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然而,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存在诸多难点:文言文基础薄弱、古代工艺美术知识缺乏、空间想象力不足等。如何突破这些难点,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心得。
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需要明确《核舟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如“为”“因”“盖”等。
-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写作技巧。
- 感受核舟的艺术价值,理解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
-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
其中,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文章结构的把握是教学重点,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则是教学难点。
创新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
- 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核舟
由于核舟体积微小,仅凭文字描述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教师可以利用3D建模技术,制作核舟的三维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核舟的细节。同时,结合VR技术,学生甚至可以“走进”核舟内部,感受其精妙的结构。这种直观的视觉体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设计互动环节,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和描述的过程。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观察和描述核舟的一个部分(如船舱、船头、船尾等)。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对比。这种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结合非遗文化,拓展教学内容
《核舟记》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师可以邀请核雕技艺传承人进校园,现场展示核雕技艺。学生不仅能近距离观察核雕的制作过程,还能了解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 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和工具来辅助教学。例如,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使用在线词典解决文言字词难题,通过动画演示展示核舟的制作过程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设计实践性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让学生尝试用橡皮泥或纸张制作一个简易的核舟模型;或者让学生模仿《核舟记》的写作风格,描述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这种实践性作业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总结
《核舟记》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既要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利用现代技术、设计互动环节和结合非遗文化,教师可以打造一堂既传统又现代、既严谨又有趣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