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预防:新趋势与新对策
青少年犯罪预防:新趋势与新对策
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286人,提起公诉67103人,同比分别上升35.3%、14.9%。其中,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侵害未成年人16972人,同比上升24.9%,占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25.3%。这一组数据揭示了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峻性。
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趋势
从犯罪主体特征来看,青少年犯罪仍以16-18岁未成年人为主。在一项针对1793名未成年犯的调查中,犯罪时的年龄分布为:“14岁”占12.1%, “15岁”占26.8%,“16岁”占36.6%, “17岁”占21.9%,“18岁”占2.6%。其中“16岁”以下的占38.9%,“16岁”及以上的占61.1%。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
从犯罪类型来看,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聚众斗殴、强奸等暴力犯罪。其中,暴力型犯罪占比近七成,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犯罪类型。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的比例也在上升。
多管齐下构建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
面对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
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研究表明,很多涉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或者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和沟通能力,对出现问题的孩子加强教育管理,纠正其思想偏差。同时,家长在对子女进行生活指导和管理时,一定要有耐心,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情感需求,不能仅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对其情感需求不闻不问。
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法治宣传工作,帮助未成年人识别各类常见犯罪,传授防范暴力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技能,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明辨是非、善恶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安全保障配套机制,加强校内违法行为排查工作,及时发现校内险情,化解安全隐患。
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教育和感化,尊重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法权益。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通过人性化审判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对判处缓刑、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应当做好后续安置工作,保证他们复学、就业等不受歧视。同时,要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犯罪档案封存制度,细化完善封存工作细则,确定封存范围、程序以及具体要求,明确启封条件和程序,规范档案封存管理,严设档案查询程序,实施查询犯罪记录审批程序。
完善制度设计,提升预防效果
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主要有维持论、降低论和提高论三种观点。维持论者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反而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问题。降低论者则主张,面对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的增多,应当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专家建议,与其争论刑事责任年龄的高低,不如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上。这包括:
- 建立专门的少年法院或少年法庭,配备专业的法官和工作人员
- 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避免“标签化”效应
- 发展社区矫正和帮教体系,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系统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和持续的努力,才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