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揭牌,成都基地生态新举措
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揭牌,成都基地生态新举措
2023年11月,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成都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整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资源的世界级平台,该中心将聚焦圈养和野外大熊猫面临的科技关键问题,推进更高水平的大熊猫保护工作。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大熊猫保护和研究的前沿阵地。基地不仅致力于大熊猫的繁育研究,还积极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为大熊猫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在生态保护方面,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例如,通过植树造林修复栖息地,为大熊猫提供更加接近自然的生存环境。同时,基地还注重科研与保护的结合,利用科学的饲喂方法使迁地保护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得到稳步增长。
在科研方面,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果。2023年,基地坚持走“科技创新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大熊猫饲养管理、科学研究和疫病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年申报科技计划项目56项、获资助立项33项,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SCIE/SSCI 41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8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大熊猫繁育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2023年,基地成功繁育大熊猫幼崽,新生幼崽成活率达到100%。此外,基地还圆满完成3只旅日大熊猫、1只旅法大熊猫和2只旅德大熊猫的归国系列工作。
科技创新在大熊猫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腾讯公司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开发了大熊猫行为智能识别模型,利用AI技术监测大熊猫的进食、喝水、睡觉等活动。该模型会定期生成报告,记录大熊猫的健康状况,帮助基地改善护理和繁育工作。
展望未来,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