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被忽略的雄才大略皇帝
宇文邕:被忽略的雄才大略皇帝
“雄才大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拥有卓越智慧、能够运筹帷幄的领导人物。在南北朝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就有这样一位被历史忽视的雄才大略之主——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543-578),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鲜卑族人,祖籍代郡武川,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他自幼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三兄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为大将军,出镇同州。
隐忍12年,智诛权臣
宇文邕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与谋略。在他17岁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表示过,自己的诸子都年幼,而且外敌势力庞大,所以要求宇文护总揽军政,继承自己的志向。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第二年,他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觉秉性刚烈,特别厌恶晋公宇文护的专权。宇文邕深知宇文护的势力已经长成,故而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即位伊始,他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
北周、北齐形势
保定元年(561年)正月,改元保定,文武百官各增四级。以宇文护为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宇文邕不仅对宇文护加官进爵,而且在日常极力讨好宇文护。周梁躁公侯莫陈崇随宇文邕一同到原州,夜里,他执意回到长安去。众人都认为这件事有些奇怪。侯莫陈崇自以为聪明,便对自己周围亲近的人扬言宇文护已经被诛杀。有人把侯莫陈崇的话传了出去。宇文邕听说后,立即召诸公于大德殿,当着众人的面责骂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惶恐谢罪。就在这一天夜里,宇文护派兵冲进侯莫陈崇住所,迫使他自杀了。宇文邕通过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宇文护决无二心。不久,宇文邕又用韬晦之计表彰宇文护,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在
经过12年的隐忍与等待,宇文邕终于在建德元年(572年)设计诛杀了宇文护,夺回了皇权。这一精心策划的行动,彰显了宇文邕沉稳冷静、胆大心细的个性。他能在巨大的压力下耐心等待时机,最终一击致命,可谓是五千年来无与伦比的智谋。
改革内政,统一北方
掌权后的宇文邕,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他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 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士族势力,整顿吏治,使政治清明。
- 军事改革: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
- 经济改革: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
- 民族融合:吸收均田上的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不仅大大地扩充了府兵的队伍,也使得鲜卑族和汉族人民有了进一步融合的可能。
在军事上,宇文邕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建德五年(576年),宇文邕领七路兵攻北齐。建德六年(577年),率军乘胜围北齐都城邺,一举攻陷邺城,俘北齐后主父子,统一北方。这些成就,为后来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年早逝,功亏一篑
然而,就在宇文邕准备南下攻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公元578年,年仅36岁的宇文邕在北伐突厥佗钵可汗的路上突感不适,次日晚便病逝于回长安的车舆之中。据最新考古研究显示,他的死因可能与慢性砷中毒有关。这种丹药其实是不同晶体形式的无机化合物,由多种矿物高温烧制提炼而成,能让人瞬间变得神清气爽、荣光焕发,但其所蕴含的毒性,却一点点损害着人的身体健康。
宇文邕的英年早逝,不仅是北周的损失,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这位被誉为“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的雄才大略之主,最终没能完成他的宏愿。他的离世,让北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也为后来隋文帝杨坚篡位埋下了伏笔。
被忽视的雄才大略
宇文邕之所以被历史“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统治时间短暂:相比同时期的隋文帝、唐太宗等,他的统治时间较短,只有18年。
- 成就被掩盖:他的改革和成就被后来的隋唐盛世所掩盖,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隋文帝的统一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 英年早逝: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让他的历史地位显得不够完整。
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宇文邕的生平和成就,就会发现,他是一位真正的雄才大略之主。他不仅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远大的眼光和坚定的意志。他为北周的强盛和后来的隋唐盛世开创了先河,他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如史书所评价的那样:“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宇文邕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熠熠生辉,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